首页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事迹材料 教案设计 策划方案 整改报告 专题范文
  • 自查报告
  • 谈话记录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扫黑除恶
  • 主题教育
  • 治国理政
  • 振兴乡镇
  • 党史学习
  • 学习强国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工作汇报
  • 党课下载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公文范文
  • 初中生怎样学习才能上重点高中3篇

    时间:2023-02-22 19:18:04 来源:最佳文档网 最佳文档网手机站

    初中生怎样学习才能上重点高中1  “往年,学习成绩靠前的孩子基本都会‘考’到海淀区的好中学去,经过从去年到今年实施的一些政策,现在学生们基本都留在了本区。”北京市丰台区一所优质小学的校长向记者透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生怎样学习才能上重点高中3篇,供大家参考。

    初中生怎样学习才能上重点高中3篇

    初中生怎样学习才能上重点高中1

      “往年,学习成绩靠前的孩子基本都会‘考’到海淀区的好中学去,经过从去年到今年实施的一些政策,现在学生们基本都留在了本区。”北京市丰台区一所优质小学的校长向记者透露。

      随着各地*纷纷颁布2015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招生政策,一年一度的“招生季”来了。

      从去年起,我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教育部及各个地方出台了多项重磅改革措施,在义务教育阶段,“均衡发展”可谓是改革的核心内容。

      这一方面说明实现教育均衡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中之重,同时也说明,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不均衡现象普遍存在。

      教育发展不均衡其实就是教育领域的“贫富差距”。与经济、文化等领域类似,这种“贫富差距”首先存在于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它造成的是不同地区孩子 教育的不公*,在各级*下大力气加大财政投入后,这种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差距”同时也存在于同一区域内,比如,大城市的不同区县,它造成在权、钱推动 下的无序择校、或明或暗的择校费、天价的学区房以及被功利主义折磨着的孩子。

      由于北京具有特殊地位和功能,同时也是一个流动人口众多的地区,这里曾被称为这种教育“顽疾”的重灾区。

      据了解,北京市朝阳区部分公立中小学(微博)中非京籍学生已经超过一半,有的甚至更多,保证这些孩子接受教育的权利也是北京的职责。

      众多群体的利益和需求交织在一起,不断地增加着北京教育改革的难度。

      北京一位教育界人士调侃道:北京教育就像一个插满了管子的“危重病人”,要想彻底改变非有壮士断腕的勇气不可。

      初中教育窄化为高中教育预备教育,改革中考(微博)对义务教育有实际影响

      “今年的中考政策变化很大,对我们这些非教育强区来说是利好。之前很多对改革持观望态度的教师或者家长(微博),今年中考后一定会有所转变!”丰台区那所优质小学的校长说。

      近来,我国围绕义务教育的改革政策和措施并不少,包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减负,但是,最终的成效并不理想。不少人说:只要“指挥棒”不变,所有改革都白搭。

      有舆论认为问题的关键出在高考(微博)。高考是当前最大的“指挥棒”。但是,作为义务教育终点的中考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很多“小升初”甚至“幼升小”的择校,其实都是盯着那些能让自己的孩子考上好高中的学校,也就是中考成绩优秀的学校。

      中考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产生实际影响的考试。

      “当前,初中教育存在‘窄化’的问题。”北京市委教工委*苟仲文说。整个初中3年就是为了中考这一次考试做准备,服务于高中选拔学生,以考试升学的 目标代替了育人目标。这样,初中的教育内容窄化为考卷内容,评价标准窄化为考试分数。初中教育的`独立价值被忽视了,初中被窄化为高中教育的预备教育。

      “既然大家都认考试,那我们就从考试改起。”北京市教委一位权威人士说。

      今年北京市的改革重点是中考。

      去掉难度系数小于0.2的考题,不让九成学生成为考试陪练

      在今年3月公布的《关于做好2015年高级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工作的意见》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是“降低难度”。

      怎么降呢?

      往常的中考中,总有一些题是只有少部分人能做出来的。比如难度系数在0.2以下的题目。

      这个难度系数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只有不足20%的考生会做这道题,最终能完全做对的也许不足10%。

      其实这个难度系数是为中考的选拔功能服务的、为高中选拔学生服务的。这就像一个“坑”,学校上下会为了这10%~20%的好学生努力。但是要知道,无论学生如何复习,总有80%~90%的学生是拿不到这道题的分数的。这种情况下,那90%一定会成为10%的陪练。

      整个初中的教育生态被这种选拔影响着,甚至可以说一些“尖子生”就是靠做题做出来的。

      有权威人士透露,北京市几年前曾经作过一个研究,当年中考有5%的考生完全做对了一道难度系数最高的题,3年后对这5%的学生的高考成绩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他们只有不足一半的人仍然保持在原有的梯队中。

      “这表明,这类题其实更多的是一种负担。”这位权威人士说。

      所以,今年中考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各学科试题0.2难度系数的题目全部取消。就是要扭转这种“为了最后那几道难题而海量做题”的局面,真正的尖子生是9年的学习积累出来的,而不是考出来的。

      但是,“取消难题,也不意味着试题出得很‘水’,而是要有思维量,题目在‘宽’和‘广’上做文章。”一位业内专家说。

      说到底,这种变化就是要改变目前教育中“分层发展”的局面。有人曾开玩笑地说:如果能考到650以上,大猩猩都能上清华(微博)北大(微博)。这个玩笑虽然夸张,却非常尖锐地指出了分层发展在招生过程中看“分”不看“人”的弊端。

      也有不少业内人士说我们的学校是“勺子长、铲子短”,这其实在讽刺以“选拔”和“分层”为特点的教育,使学校“掐尖儿”的能力越来越强,而对学生进行加工的能力却被弱化了。

      中考的这个转变,就是要使孩子不再为了高分而学习,而是让他们从初中起就开始关注自身的特长和喜好,也使学校从重视分数转变为更加注重如何为每个孩子提供更适合的教育,使得我们的教育从“分层发展”转变为“分类发展”。

      只有这样,教育的均衡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因为只要在“分层发展”的模式下,即使“均衡”了,又会有新的“牛校”冒出来。而“分类发展”,学校、家长关注的都是学生的特性。这时候,评价的标准就不是分数了,而是适合不适合。

      改革说到底是调整利益分配,关键是明确动谁的奶酪

      改革改到深处是利益的调整和分配。

      如今皆大欢喜的改革越来越少,教育改革也同理。

      去年以来,北京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力度大,涉及面广。无论是取消共建、限制择校,还是推进名额分配、九年一贯对口直升,每一项改革措施的推出,都意味着触动一些固有的利益。

      “我们现在根本不是‘招生’的,而是变成‘接生’的。”北京市一位名校校长说。

      这其实就是一种利益的博弈。

      长期以来名校在资源分配、生源分配等方面都是受益者。现在,名校不能再跨区招生了,优质高中名额下放到初中校的分配方式也更向普通学校倾斜了,传统的教育“弱区”有了更多的机会,普普通通的孩子可以轻轻松松获得名校的学位……

      这会不会造成新的不公*?

      “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明确‘动谁的奶酪’,又要‘把谁的利益放在首位’。”苟仲文说。

      其实,这么多年来教育的改革层出不穷,但是最终“雷声大点小”,其中一个根本的原因是没有从学生的利益出发。这次北京的改革则实实在在让占绝大多数的普通学生有了“获得感”。

      不过,均衡不是*均主义。教育均衡本质上应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和谐的均衡。所以,只有一直把学生的利益放在最前面,才能对政策作出最为及时和恰当的调整。

      但愿,北京中考的改革解决的不仅仅是教育均衡的难题,更能找到让教育回归本质的钥匙。

    初中生怎样学习才能上重点高中2

      初一

      适应初中的学习节奏、方法和方式,做好文科的积累小学生进入初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不会听讲、不会记笔记,会的做不对。

      小学知识比较简单,偶而听一耳朵就能明白,没养成听讲和记笔记的习惯。中学知识相对连贯性和逻辑性更强,一个点没听明白,另外一个点接不上,导致不会做题。所以小学时候家长(微博)可以有意识进行听力和坐功练习,比如听完一个故事后让孩子进行复述,学习钢琴和其他乐器,并不是要成为音乐家,让孩子得坐得住,静下心来。

      小学时候有意识可以培养孩子做笔记的习惯,我看很多家长小升初时候帮助孩子记笔记,我认为这需要对孩子进行锻炼。记笔记记多了,慢慢就知道该记什么,不该记什么。

      最重要的两件事情,一个是改变思维习惯,一个是做好文科知识的积累。

      改变思维习惯,中学和小学最大的区别,在于理科中以字母为主,而小学生总是把字母当成一个具体的整数去思考,举特例不考虑一般情况。无法将数的范围从自然数扩展到有理数和实数,需要很长时间去改变这种思维习惯。

      文科知识的积累在初一做好也很关键,初一理科学习任务相对较轻,思维量不大。需要做好语文与英语的词汇和阅读的积累,想总成绩拨尖靠的是各科均衡,不可能一科、两科打天下。尤其是小学很多很聪明的小男生,语文和英语是弱项,到初三想短时间补上来难度相当大,记忆量太大,不可能牢固和扎实。再加上物理和化学难度的增加,初三只能疲于应付,很容易失去斗志。初一时间比较充裕,做点文科知识储备工作很有必要。

      家长做什么

      督促认真完成作业,检查课堂笔记的整理情况,及时改正不良学习习惯。

      初二

      做好文科积累和理科学习方法和思想的提炼

      文科积累需要日积月累,长期坚持很重要,英语尤其是阅读量三年需要达到15万字。学习有余力的可以考虑初二开始阅读初三的文章,初三能阅读高一、高二的文章那样中考(微博)是游刃有余了。

      语文课外阅读的积累也很重要,多读多写多背是家常便饭。当阅读和写作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就好办了。兴趣和好是需要时间来积累和培养的。

      理科数学的知识难度开始增大,物理开始学习。要让随时思考成为一种习惯,更重要!!!

      数学从知识点上来说60%的知识点在初二完成,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作保障,难题是需要从基础知识入手寻找突破点。初一、初二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很重要。提高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做一定量的基础知识题目题目,理解定理、定义和性质的含义;

      (2)通过做难题对知识点内涵深入理解,反过来再去重新审视基础知识,能建立起知识点的数学模型;

      (3)通过做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对知识点深入和透彻的理解,达到一个能灵活和综合应用的高度。

      理科学习需要学会质疑和归纳总结,在思辨中提高自己的能力!!!能力储备很重要。

      最高境界

      把学会的思想和方法迁移到其他知识点和学科使用,那就是高中的大才,北清在向你招手!

      家长做什么

      及时发现各科问题所在,和班主任、任课老师及时沟通。如果是理解上存在问题,可以适当报班。

      初三

      各科知识成体系,提升高度和深度,适当学习高中知识

      初三上学期大概11月份左右,各科除化学外其他知识基本学完,融汇贯通是初三的主题和目标。

      文科的语文有大量的文言文和语文基础知识需要记忆,初一初二有积累的同学会稍微轻松些。作文素材积累需要反复对作文进行修改。

      英语的词汇、句型和阅读也需要大量的积累,这时候开始感觉到时间不够了!

      理科的学习重点这时候是综合应用,需要将三个、四个知识点综合应用,需要良好的运算和思考作功底,思维能力好的学生成绩优势开始显现!

      理科的综合应用是建立基础知识扎实的基础上的。三到四个知识点的综合,可以从一个知识点寻找突破口,将各个知识点的性质、定义、定理相互串连起来,寻找方法和思路。从不同知识点作为突破口有不同的方法,就有一题多解,比较各种方法寻找最简捷的方法。多做这种训练比多做题更重要,可以为做其他题目节约宝贵的时间。

      很多同学认为题目我只要做出答案就可以了,不需要最简单的方法,我可以用这个时间去做更多的题目。初三学习最需要的是效率,强科需要的是深度和高度。(真正较量的是弱科谁更好!!!木桶效应)

      很多同学用最容易想到的方法把题解出来就得了,不去做方法和知识体系的优化。用最容易想到的方法未必是最简单的方法,计算和步骤相对较多些,存在多作时间和出错概率增大的风险!(当然别无选择时先做出来为上,这就是要*时多做一题多解的原因,就知道找到最简捷的方法)想的多步骤少,想的少就写得多算得多,这也算是一种守恒吧,呵呵!

      真正优秀的学生是善于做方法和知识的总结、归类、完善,循序渐进!记住巧来源于多做题多思考多总结。一题多解找巧法,多题一解找通法。有时候会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用学生的话说快没血的时候可以救命,满血回归,很给力!!!

      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学习初高中有衔接的高中知识,文理科都一样。

      学习后做中考题目会轻松些,并节约时间。理科更是如此,使用初中方法做题需要添加辅助线,有时候容易卡壳,高中的方法会更简单和快捷。对于选择填空和直接写出结果的题目使用,一是节约时间,二是从长远来讲为初高中的过渡打下良好的基础。

      家长做什么

      了解中考政策,确定目标校,针对弱科选择合适的老师进行补习,做好心理疏导。

      1、初中3年最容易解决的课程就是语文和英语,他们的规律非常相似,毕竟都是语言。

      2、不该错的错了”,表面是疏忽,粗心,实际是态度不认真,不重视,根治的最好方法就是*常的作业和训练!我有个很简单的方法分享一下,*时写作业的时候,根据作业量评估一下,一要规定时间完成,就当考试;二要规定准备好草纸,做数学等科目时候,按作业的顺序,需要列算式就在草纸上,不需要的也要写好题号,按顺序进行,直到作业或试卷完成。

    初中生怎样学习才能上重点高中3

      “往年,学习成绩靠前的孩子基本都会‘考’到海淀区的好中学去,经过从去年到今年实施的一些政策,现在学生们基本都留在了本区。”北京市丰台区一所优质小学的校长向记者透露。

      随着各地*纷纷颁布2015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招生政策,一年一度的“招生季”来了。

      从去年起,我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教育部及各个地方出台了多项重磅改革措施,在义务教育阶段,“均衡发展”可谓是改革的核心内容。

      这一方面说明实现教育均衡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中之重,同时也说明,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不均衡现象普遍存在。

      教育发展不均衡其实就是教育领域的“贫富差距”。与经济、文化等领域类似,这种“贫富差距”首先存在于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它造成的是不同地区孩子 教育的不公*,在各级*下大力气加大财政投入后,这种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差距”同时也存在于同一区域内,比如,大城市的不同区县,它造成在权、钱推动 下的无序择校、或明或暗的择校费、天价的学区房以及被功利主义折磨着的孩子。

      由于北京具有特殊地位和功能,同时也是一个流动人口众多的地区,这里曾被称为这种教育“顽疾”的重灾区。

      据了解,北京市朝阳区部分公立中小学(微博)中非京籍学生已经超过一半,有的甚至更多,保证这些孩子接受教育的权利也是北京的职责。

      众多群体的利益和需求交织在一起,不断地增加着北京教育改革的难度。

      北京一位教育界人士调侃道:北京教育就像一个插满了管子的“危重病人”,要想彻底改变非有壮士断腕的勇气不可。

      初中教育窄化为高中教育预备教育,改革中考(微博)对义务教育有实际影响

      “今年的中考政策变化很大,对我们这些非教育强区来说是利好。之前很多对改革持观望态度的教师或者家长(微博),今年中考后一定会有所转变!”丰台区那所优质小学的校长说。

      近来,我国围绕义务教育的改革政策和措施并不少,包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减负,但是,最终的成效并不理想。不少人说:只要“指挥棒”不变,所有改革都白搭。

      有舆论认为问题的关键出在高考(微博)。高考是当前最大的“指挥棒”。但是,作为义务教育终点的中考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很多“小升初”甚至“幼升小”的择校,其实都是盯着那些能让自己的孩子考上好高中的学校,也就是中考成绩优秀的学校。

      中考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产生实际影响的考试。

      “当前,初中教育存在‘窄化’的问题。”北京市委教工委*苟仲文说。整个初中3年就是为了中考这一次考试做准备,服务于高中选拔学生,以考试升学的 目标代替了育人目标。这样,初中的教育内容窄化为考卷内容,评价标准窄化为考试分数。初中教育的`独立价值被忽视了,初中被窄化为高中教育的预备教育。

      “既然大家都认考试,那我们就从考试改起。”北京市教委一位权威人士说。

      今年北京市的改革重点是中考。

      去掉难度系数小于0.2的考题,不让九成学生成为考试陪练

      在今年3月公布的《关于做好2015年高级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工作的意见》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是“降低难度”。

      怎么降呢?

      往常的中考中,总有一些题是只有少部分人能做出来的。比如难度系数在0.2以下的题目。

      这个难度系数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只有不足20%的考生会做这道题,最终能完全做对的也许不足10%。

      其实这个难度系数是为中考的选拔功能服务的、为高中选拔学生服务的。这就像一个“坑”,学校上下会为了这10%~20%的好学生努力。但是要知道,无论学生如何复习,总有80%~90%的学生是拿不到这道题的分数的。这种情况下,那90%一定会成为10%的陪练。

      整个初中的教育生态被这种选拔影响着,甚至可以说一些“尖子生”就是靠做题做出来的。

      有权威人士透露,北京市几年前曾经作过一个研究,当年中考有5%的考生完全做对了一道难度系数最高的题,3年后对这5%的学生的高考成绩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他们只有不足一半的人仍然保持在原有的梯队中。

      “这表明,这类题其实更多的是一种负担。”这位权威人士说。

      所以,今年中考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各学科试题0.2难度系数的题目全部取消。就是要扭转这种“为了最后那几道难题而海量做题”的局面,真正的尖子生是9年的学习积累出来的,而不是考出来的。

      但是,“取消难题,也不意味着试题出得很‘水’,而是要有思维量,题目在‘宽’和‘广’上做文章。”一位业内专家说。

      说到底,这种变化就是要改变目前教育中“分层发展”的局面。有人曾开玩笑地说:如果能考到650以上,大猩猩都能上清华(微博)北大(微博)。这个玩笑虽然夸张,却非常尖锐地指出了分层发展在招生过程中看“分”不看“人”的弊端。

      也有不少业内人士说我们的学校是“勺子长、铲子短”,这其实在讽刺以“选拔”和“分层”为特点的教育,使学校“掐尖儿”的能力越来越强,而对学生进行加工的能力却被弱化了。

      中考的这个转变,就是要使孩子不再为了高分而学习,而是让他们从初中起就开始关注自身的特长和喜好,也使学校从重视分数转变为更加注重如何为每个孩子提供更适合的教育,使得我们的教育从“分层发展”转变为“分类发展”。

      只有这样,教育的均衡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因为只要在“分层发展”的模式下,即使“均衡”了,又会有新的“牛校”冒出来。而“分类发展”,学校、家长关注的都是学生的特性。这时候,评价的标准就不是分数了,而是适合不适合。

      改革说到底是调整利益分配,关键是明确动谁的奶酪

      改革改到深处是利益的调整和分配。

      如今皆大欢喜的改革越来越少,教育改革也同理。

      去年以来,北京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力度大,涉及面广。无论是取消共建、限制择校,还是推进名额分配、九年一贯对口直升,每一项改革措施的推出,都意味着触动一些固有的利益。

      “我们现在根本不是‘招生’的,而是变成‘接生’的。”北京市一位名校校长说。

      这其实就是一种利益的博弈。

      长期以来名校在资源分配、生源分配等方面都是受益者。现在,名校不能再跨区招生了,优质高中名额下放到初中校的分配方式也更向普通学校倾斜了,传统的教育“弱区”有了更多的机会,普普通通的孩子可以轻轻松松获得名校的学位……

      这会不会造成新的不公*?

      “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明确‘动谁的奶酪’,又要‘把谁的利益放在首位’。”苟仲文说。

      其实,这么多年来教育的改革层出不穷,但是最终“雷声大点小”,其中一个根本的原因是没有从学生的利益出发。这次北京的改革则实实在在让占绝大多数的普通学生有了“获得感”。

      不过,均衡不是*均主义。教育均衡本质上应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和谐的均衡。所以,只有一直把学生的利益放在最前面,才能对政策作出最为及时和恰当的调整。

      但愿,北京中考的改革解决的不仅仅是教育均衡的难题,更能找到让教育回归本质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