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事迹材料 教案设计 策划方案 整改报告 专题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疫情防控
  • 共同富裕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教案设计
  • 策划方案
  • 整改报告
  • 专题范文
  • 202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精简版,菁选8篇(完整)

    时间:2023-03-16 16:06:11 来源:最佳文档网 最佳文档网手机站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精简版1  崇尚科学、热爱祖国的大物理学家——杨振宁  事迹:杨振宁为华人赢得了巨大的荣誉。1956年,他和李政道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定律颠覆性地震惊了世界,并在1957年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精简版,菁选8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精简版,菁选8篇(完整)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精简版1

      崇尚科学、热爱祖国的大物理学家——杨振宁

      事迹:杨振宁为华人赢得了巨大的荣誉。1956年,他和李政道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定律颠覆性地震惊了世界,并在1957年斩获诺贝尔物理奖。杨振宁的成就远不止此。1954年他和米尔斯教授共同创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为粒子物理学提供了基本框架。这个科学贡献,是人类科学文明宝库中非常璀璨的一个明珠。不仅如此,他资助学子赴美深造,还在清华亲自授课,起着显著的引领作用。

      颁奖词:

      你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得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精简版2

      最美家庭——张顺东李国秀夫妇

      事迹:张顺东6岁时被高压电击伤,失去右手,双脚严重受伤;李国秀生来就没有双手。这样一对身体残缺的夫妻相互扶持,成了彼此的“手足”。张顺东说:“夫妻同心,黄土才能变成金”。为了美好生活,他们付出常人千百倍的努力,张顺东的.双脚也因过度劳累溃烂,不得不接受截肢。尽管生活中有不少困难,但这对夫妇却没有向命运屈服,把日子过得像花儿一样。

      颁奖词:

      山对山来,崖对崖,日子好比江中排,毛竹天生筋骨硬,顺风顺水出山来。李家大姐人才好,张家大哥看上她,没脚走出致富路,无手修出幸福花。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精简版3

      百折不挠的*飞人——苏炳添

      事迹:在东京奥运会半决赛中,苏炳添以32岁的“高龄”跑出九秒八三的成绩获小组第一。这个成绩比他2018年九秒九一的亚洲纪录快了0.08秒,百米飞人世界排名高居第八位,他超越了年龄,超越体能的局限,被称为“*飞人”,他是*短跑的骄傲!

      颁奖词:

      摒住了呼吸,九秒八三,冲出亚洲的速度。你超越伤病和年龄,超越了自己,你奔跑的背后有强大的祖国。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精简版4

      高原生命的保护神——吴天一

      事迹:吴天一,高原医学专家,我国低氧生理和高原医学的主要学术带头人,投身高原医学研究50余年,提出高原病防治救治国际标准,开创“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诊疗救治藏族群众上万名。青藏铁路建设期间,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创造了铁路建设工人无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迹,被称为“生命的保护神”。

      颁奖词:

      喝一口烧不开的水,咽一口化不开的糌粑,封存舍不下的亲情,是因为心里有放不下的梦。缺氧气,不缺志气,海拔高,目标更高。在高原上,你守望一条路,开辟了一条路。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精简版5

      失聪女孩考上清华大学——江梦南

      事迹:因一场意外半岁时失聪,她不能像常人一样交流,却完成了学业并考上大学、研究生。人生虽无常,学业无止境。对人生不服输的她,又考上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湖南郴州宜章失聪女孩江梦南的逆袭故事,感动了很多人。

      颁奖词:

      你觉得你和我们一样,我们觉得是的,但你又那么不同寻常。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新时代里,你有更坚定的方向,先飞的鸟一定想飞得更远,迟开的鲜花也会怒放。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精简版6

      *核潜艇之父——彭士禄

      事迹:彭士禄,革命英烈彭湃之子,*工程院首批及资深院士,被誉为“*核潜艇之父”。1956年,彭士禄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1958年回*后一直从事核动力的研究设计工作,被追授为“时代楷模”。他是*的核动力专家,*核动力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为*核动力的研究设计做出了开创性工作。

      颁奖词:

      历经磨难,初心不改,在深山中倾听,与花甲年重启。两代人为理想澎湃,一辈子为国家深潜,你如同你的作品,无声无息,但蕴含巨大的威力。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精简版7

      勇攀高峰、自立自强——*航天追梦人

      事迹:从1970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到今天,*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从近地走向深空,从无人走向有人,从月球走向火星,“敢上苍穹揽月,不畏艰险启航,豪情问天,壮志报国。”在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道路上,*航天人勇攀高峰、自立自强,用一个个坚实的脚印,把梦想化作现实。“北斗人”踔厉奋发,“探火人”笃行不怠……航天人,好样的!

      颁奖词:

      发射,入轨,着陆,九天探望,一气呵成。追赶,并跑,领跑,50年差距,一载跨越。环宇问天,探月逐梦,*一次次闪耀太空,*航天必将行稳致远。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精简版8

      陈陆

      2020年夏天,安徽*遭受百年一遇洪灾。7月22日,*石大圩漫堤决口,约6500人被洪水围困,情况危急。当天,安徽省*消防救援大队政治教导员陈陆带领大队辗转5个乡镇,连续奋战,成功转移群众2665人。在营救过程中,决口突然扩大,救援队员所乘橡皮艇被卷入激流漩涡侧翻,年仅36岁的陈陆英勇牺牲。

      “放心,我会守好庐江”,是陈陆对父亲的承诺,也是他用生命兑现的对国家和人民的承诺。

      颁奖词:

      最先出发,最快抵达,为危难的乡亲奉上最好的年华。欠身体一台手术,欠妻子一个告别,欠父母一次团圆。洪水汹涌,你是浪尖上的逆行者,大雨过后,你是天空灿烂的霞。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精简版 (菁选8篇)扩展阅读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精简版 (菁选8篇)(扩展1)

    ——感动*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精简版5篇

    感动*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精简版1

      崇尚科学、热爱祖国的大物理学家——杨振宁

      事迹:杨振宁为华人赢得了巨大的荣誉。1956年,他和李政道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定律颠覆性地震惊了世界,并在1957年斩获诺贝尔物理奖。杨振宁的成就远不止此。1954年他和米尔斯教授共同创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为粒子物理学提供了基本框架。这个科学贡献,是人类科学文明宝库中非常璀璨的一个明珠。不仅如此,他资助学子赴美深造,还在清华亲自授课,起着显著的引领作用。

      颁奖词:

      你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得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感动*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精简版2

      最美家庭——张顺东李国秀夫妇

      事迹:张顺东6岁时被高压电击伤,失去右手,双脚严重受伤;李国秀生来就没有双手。这样一对身体残缺的夫妻相互扶持,成了彼此的“手足”。张顺东说:“夫妻同心,黄土才能变成金”。为了美好生活,他们付出常人千百倍的努力,张顺东的.双脚也因过度劳累溃烂,不得不接受截肢。尽管生活中有不少困难,但这对夫妇却没有向命运屈服,把日子过得像花儿一样。

      颁奖词:

      山对山来,崖对崖,日子好比江中排,毛竹天生筋骨硬,顺风顺水出山来。李家大姐人才好,张家大哥看上她,没脚走出致富路,无手修出幸福花。

    感动*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精简版3

      百折不挠的*飞人——苏炳添

      事迹:在东京奥运会半决赛中,苏炳添以32岁的“高龄”跑出九秒八三的成绩获小组第一。这个成绩比他2018年九秒九一的亚洲纪录快了0.08秒,百米飞人世界排名高居第八位,他超越了年龄,超越体能的局限,被称为“*飞人”,他是*短跑的骄傲!

      颁奖词:

      摒住了呼吸,九秒八三,冲出亚洲的速度。你超越伤病和年龄,超越了自己,你奔跑的背后有强大的祖国。

    感动*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精简版4

      *核潜艇之父——彭士禄

      事迹:彭士禄,革命英烈彭湃之子,*工程院首批及资深院士,被誉为“*核潜艇之父”。1956年,彭士禄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1958年回*后一直从事核动力的研究设计工作,被追授为“时代楷模”。他是*的核动力专家,*核动力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为*核动力的研究设计做出了开创性工作。

      颁奖词:

      历经磨难,初心不改,在深山中倾听,与花甲年重启。两代人为理想澎湃,一辈子为国家深潜,你如同你的作品,无声无息,但蕴含巨大的威力。

    感动*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精简版5

      勇攀高峰、自立自强——*航天追梦人

      事迹:从1970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到今天,*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从近地走向深空,从无人走向有人,从月球走向火星,“敢上苍穹揽月,不畏艰险启航,豪情问天,壮志报国。”在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道路上,*航天人勇攀高峰、自立自强,用一个个坚实的脚印,把梦想化作现实。“北斗人”踔厉奋发,“探火人”笃行不怠……航天人,好样的!

      颁奖词:

      发射,入轨,着陆,九天探望,一气呵成。追赶,并跑,领跑,50年差距,一载跨越。环宇问天,探月逐梦,*一次次闪耀太空,*航天必将行稳致远。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精简版 (菁选8篇)(扩展2)

    ——感动*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感动*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颁奖词吧,颁奖词通过人物的事迹,引出对人物精神的评价。颁奖词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颁奖词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感动*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感动*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1

      叶嘉莹:希望为不懂诗的人开一扇窗

      叶嘉莹:

      人的精神品格能够提升,提升以后,他就有他自己内心的一份快乐。他不会每天总是为追求现实的那一点金钱之类的东西而丢掉人生最宝贵的价值。

      《感动*》颁奖辞

      桃李天下,传承一家

      你发掘诗歌的秘密

      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

      转蓬万里,情牵华夏

      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

      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

      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感动*》20xx年度人物 叶嘉莹

    感动*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2

      张定宇:身患绝症与新冠周旋的人民英雄

      张定宇:

      现在回头去看去年,壮烈但是也很*常,它就是我们的一个工作,它是你应尽的这份职责。

      《感动*》颁奖辞

      步履蹒跚与时间赛跑

      只想为患者多赢一秒

      身患绝症与新冠周旋

      顾不上亲人已经沦陷

      这一战 你矗立在死神和患者之间

      那一晚 歌声飘荡在城市上空

      我们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感动*》2020年度人物 张定宇

    感动*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3

      明月共同途

      归根清华的百岁物理学家杨振宁

      因核辐射早早离世的邓稼先曾给杨振宁写过一封书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隔着几十年的岁月和生死,已经百岁的杨振宁对儿时的同窗深情喊话:“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是以后50年,适合了你‘共同途’的嘱望,我相信你会满意的。”

      杨振宁颁奖辞: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冲天鹏翅阔

      七十年航空报国的科学家顾诵芬

      顾诵芬,我国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他在7岁时,曾亲眼目睹日本的轰炸机从头顶飞过,于是从小就立下了“保卫*的蓝天”的志愿。长大后,他报考了浙大、清华、上交三所名校的航空系,皆被录取。毕业后,他就投入了祖国航空事业的建设当中。1967年,顾诵芬担任歼-8战斗机的总设计师,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他,瞒着爱人亲自坐上飞机上天观测。

      顾诵芬颁奖辞:像静水深流,静水里涌动报国的火,似大象无形,无形中深藏着强国梦。心无旁骛,一步一个脚印,志在冲天。振长策,击长空,诵君子清芬。

      长松荫高原

      守护高原人民健康的老院士吴天一

      1958年,吴天一跟随部队来到了青海。那时,大量来支援高原建设的人都患上了怪病,一位患者饱受折磨痛苦离世的模样,让他深受触动……于是,他开始了长达60年的高原病学研究,当时*的这项研究,还是一片空白。2001年,青藏铁路修建,吴天一担任医学专家组组长。5年里,14万筑路大军无一因高原病死亡,这是吴天一用毕生的心血,创造出的医学奇迹。

      吴天一颁奖词:喝一口烧不开的水,咽一口化不开的糌粑,封存舍不下的亲情,是因为心里有放不下的梦。缺氧气,不缺志气!海拔高,目标更高。在高原上,你守望一条路,开辟了一条路。

      慷慨是英雄

      长津湖幸存志愿军战士“*保尔”朱彦夫

      朱彦夫——当代*的“保尔·柯察金”。他参加了长津湖战役,是他们连的唯一幸存者。经过47次手术、93天的昏迷,朱彦夫失去了双手双脚,仅剩下一只0.3视力的右眼。但他不想躺在功劳簿上度过一生。他回到家乡,用残肢夹着粉笔,教乡亲们认字;他拄着拐、拖着假肢,一步一步带村民们走向致富之路。60岁时,他执笔写下《极限人生》,将他和曾经战友的故事捧给了世人……

      朱彦夫颁奖辞:生命,于你不只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

      秉心自超越

      首位闯进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苏炳添

      作为第一个跨入男子田径100米9秒区的亚洲人,苏炳添的历史性突破不是一蹴而就的。2012年,当他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遇上了“世界第一飞人”博尔特,这次的经历让他感受到巨大的差距,他下定了决心:过10秒进9秒区。2015年世锦赛,他又一次和博尔特站在了同一起跑线,而这一次,他与博尔特仅差0.03秒。但这一年,苏炳添已到了退役的年龄……

      苏炳添颁奖辞:世界屏住了呼吸,9秒83,冲出亚洲的速度。你超越伤病和年龄,超越了自己。你奔跑的背后,有强大的祖国。

      江海意无穷

      见证国家脱贫奇迹的陈贝儿

      2021年,由香港媒体人拍摄的纪录片《无穷之路》“破圈”。主创陈贝儿深入热带雨林、戈壁沙滩,跨越6省10地记录下脱贫地区的真实面貌。再次回想这条“无穷之路”时,陈贝儿哽咽道,“我碰到了很多很了不起的人,……也许他们可能就是一个老村民,一个扶贫的*,他们碰到困难时的那种坚持跟他们对于生存下去的那种生命力是非常非常强的”。

      陈贝儿颁奖辞: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一条无穷之路,向世界传递同胞的笑容,你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

      自强敏天行

      身残志坚的脱贫攻坚奋斗者张顺东李国秀夫妇

      张顺东6岁时被高压电击伤,失去右手,双脚严重受伤;李国秀生来就没有双手。这样一对身体残缺的夫妻相互扶持,成了彼此的.“手足”。张顺东说:“夫妻同心,黄土才能变成金”。为了美好生活,他们付出常人千百倍的努力,张顺东的双脚也因过度劳累溃烂,不得不接受截肢。尽管生活中有不少困难,但这对夫妇却没有向命运屈服,把日子过得像花儿一样。

      张顺东、李国秀颁奖辞:山对山来崖对崖,日子好比江中排。毛竹天生筋骨硬,顺风顺水出山来。李家大姐人才好,张家大哥看上她。没脚走出致富路,无手绣出幸福花。

      潜龙育身躯

      *核动力事业奠基人彭士禄

      彭士禄4岁成为孤儿,8岁被*当局抓进监狱,受尽拷打。从苏联留学归来,他决心投身祖国核动力事业。他隐姓埋名数十年,为祖国造核潜艇,建核电站。生前他常说:“是人民将我养大,我几辈子都还不了,只要祖国需要,我愿贡献一切!

      彭士禄颁奖词:历经磨难,初心不改。在深山中倾听,于花甲年重启。两代人为理想澎湃,一辈子为国家深潜。你,如同你的作品,无声无息,但蕴含巨大的威力。

      无声玉满堂

      双耳失聪自强不息的青年学生江梦南

      今年30岁的江梦南,出生于郴州宜章县莽山瑶族乡永安村,父母都是莽山民族学校的老师。在江梦南半岁时,因耳毒性药物导致极重度神经性耳聋,听力完全丧失。从此,她就一直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在日常生活中都是靠看着口型读唇语和别人进行交流。最开始,江梦南靠着反复抚摸爸妈的喉咙,来感受声带的震动并练习发声,往往一个音节父母重复上1000次她才能学会。从字、词到日常用语,她对着镜子学口型、摸着父母喉咙学发音,通过读唇语学会了“听”和“说”。在江梦南的印象里,身为老师的父母都爱读书、看报。正是学唇语这个决定,让江梦南的求学之路走得越来越长远。她不仅没有失学,而且一路考出了偏远的瑶族乡镇,直到考上了清华的博士。

      江梦南颁奖词:你觉得,你和我们一样,我们觉得,是的,但你又那么不同寻常。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新时代里,你有更坚定的方向。先飞的鸟,一定想飞得更远。迟开的你,也鲜花般怒放。

      航天追梦人

      取得辉煌成就的*航天人(特别致敬环节)

      颁奖词:发射、入轨、着陆,九天探梦一气呵成;追赶、并跑、领跑,五十年差距一载。跨越、环宇问天、探月逐梦,*一次次闪耀太空。*航天必将行稳致远。

    感动*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4

      抗美援朝一等功臣王海上将

      王海:

      你美国的是一个人,我们*人也是一个人。而且我们那个时候是*思想培育成长起来的,老子不怕死。

      《感动*》颁奖辞

      在朝阳下俯冲

      迎着西风开火

      空中的尖刀 以一当十

      疆土的坚盾 巡天卫国

      山河已无恙 祖国的雄鹰已飞得更高

      你刻在机身上的星星

      是战士们的巡航坐标

      ——《感动*》20xx年度人物 王海

    感动*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5

      【颁奖词】

      绝壁上打响了抗争命运的第一炮,山坡上种下了向往美好的第一棵苗。不信天,不认命,你这硬实的汉子,终于带着乡亲们爬出这口井。山到高处你是峰,路的尽头是家园。

      【人物事迹】

      *林,男,汉族,1959年1月出生,初中文化,*党员,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村委会主任。1997年,担任老下庄村支书的*林带领村民向绝壁挑战,历经7年时间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天路”。20xx年,*林又带领村民脱贫攻坚,历经13年时间探索培育出“三色”经济。

      作为下庄村村委会主任,他带领村民不等不靠、艰苦奋斗、拔除穷根,是优秀基层党员干部代表。原下庄村四周高山绝壁合围,外出只有一条盘旋在绝壁上的羊肠小道,世世代代几乎与世隔绝。自1997年,*林带领村民,历时7年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长达8公里的“天路”。出山公路修通后,他又带领村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历时15年探索培育出“三色”经济,发展乡村旅游,蹚出了一条致富路,20xx年,下庄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670元(其中,脱贫户人均纯收入达11344.56元),让村庄贫穷落后的面貌大大改观。20xx年,下庄村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

      坚守偏远山村43年,*林带领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道,历时7年铺就一条8公里的“绝壁天路”。20xx年以来,他培育“三色”经济,发展乡村旅游,带大家走上致富路。20xx年,下庄村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20xx年,下庄村人均年收入,达到一万两千多元,比路通前翻了40多倍。

    感动*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6

      【颁奖词】

      烂漫的山花中,我们发现你。自然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唱。命运置你于危崖,你馈人间以芬芳。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

      【人物事迹】

      张桂梅,女,满族,*党员,1957年6月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原籍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1975年12月参加工作,1998年4月加入**,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义务兼任),丽江华坪桂梅助学会会长。

      20xx年,在云南儿童之家工作的张桂梅看到了很多农村贫困家庭的不幸,她希望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彻底解决山区贫困问题。她四处奔波筹集资金,努力了五年也才筹集到1万元。经多方努力,20xx年,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成立,这是全国唯一一所免费女高,专门供贫困家庭的女孩读书。建校12年来,已有1804名大山里的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完成学业,在各行各业做贡献。

      华坪女高佳绩频出之时,张桂梅的身体却每况愈下,患上了10余种疾病。张桂梅说:“当听到学生大学毕业后能为社会做贡献时,我觉得值了。她们过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这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感动*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7

      【颁奖词】

      在朝阳下俯冲,迎着西风开火。空中的尖刀,以一当十;疆土的坚盾,巡天卫国。山河已无恙,祖国的雄鹰已飞得更高,你刻在机身上的星星,是战士们的巡航坐标。

      【人物事迹】

      王海(1926年1月—20xx年8月2日),原名王永昌,汉族,山东威海人,1944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9月加入**,1946年6月参军,大专学历。空军原司令员,空军上将军衔。20xx年8月2日,空军原司令员王海上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1950年5月于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毕业后,成为共和国空军的一名歼击机飞行员。先后任空军第4航空学校飞行队飞行员,空军第4混成旅驱逐10团29大队中队长。

      1954、1955年间,王海是空军歼击航空兵师副师长、师长,他所在的部队参加了*浙江沿海岛屿的战斗。在*一江山岛的我军首次陆海空三军联合登陆作战中,他的师担负协同陆、海军夺取制空权并掩护陆军登陆作战的任务。

      抗美援朝时,空军原司令员王海上将率领人民空军年轻的第一大队,与号称“世界王牌”的美国空军激战80余次,击落敌机29架,本人击落击伤敌机9架。因功勋卓著,该大队后来被命名为“王海大队”。在*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至今仍陈列着一架绘有9颗红星的米格—15歼击机,这就是王海当年驾驶过的功勋飞机。

    感动*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8

      【颁奖词】

      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人物事迹】

      叶嘉莹,女,号迦陵,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教育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专攻古典文学方向。现为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她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将*古诗词的美带给世人。

      叶嘉莹10岁前,她都在家中接受父母的教育,诵读经典,由此开始与诗歌结缘。1948年冬,叶嘉莹随丈夫来到了台湾,不久,因为丈夫没有了工作,叶嘉莹靠辛苦教书承担起养活家中老小的重担。

      20世纪60年代之后,叶嘉莹先后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她将*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了国外。

      1978年暮春,叶嘉莹在报纸上看到内地的学校需要教师,便即刻给国家教委写了一封申请信,她希望不要任何报酬回国教书。

      1979年,她的申请得到批准,来到南开大学开始执教。40年来,她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巡回讲学,举行古典诗词专题讲演数百场。在数十年教学生涯中,叶嘉莹先生培养了大批*古典文学研究人才,她的许多学生目前已是*、加拿大、美国多所大学的知名教授和学术带头人。

      20世纪70年代,已是多所名牌大学教授的叶嘉莹,愿不要任何报酬回国教书。如今,90多岁高龄的她仍坚持讲学,还捐出3500多万元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她用一生培养了大批*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人才。叶嘉莹说:“人的精神品格能够提升,提升以后,他就有他自己内心的一份快乐。他不会每天总是为追求现实的那一点金钱之类的东西而丢掉人生最宝贵的价值。”

    感动*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9

      张桂梅:她是崖畔的桂 雪中的梅 她说“学生比我幸福就足够了”

      张桂梅:

      我这辈子的价值,我救了一代人。不管是多还是少,毕竟她们后边走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

      《感动*》颁奖辞

      烂漫的山花中

      我们发现你

      自然击你以风雪

      你报之以歌唱

      命运置你于危崖

      你馈人间以芬芳

      不惧碾作尘

      无意苦争春

      以怒放的生命

      向世界表达倔强

      你是崖畔的桂

      雪中的梅

      ——《感动*》20xx年度人物 张桂梅

    感动*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10

      不信天不认命!当代愚公*林铺就绝壁天路

      *林:

      那一刻我喊话问老百姓还修不修了,可以说男男女女举双手,喊出来修!我的眼泪都流出来了,我立誓,为了我们子孙后代,就算我们这一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要让下一辈人过上好日子。

      《感动*》颁奖辞

      绝壁上打响了抗争命运的第一炮

      山坡上种下了向往美好的第一棵苗

      不信天,不认命

      你这硬实的汉子

      终于带着乡亲们爬出这口井

      山到高处你是峰,路的尽头是家园

      ——《感动*》20xx年度人物 *林

    感动*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11

      【颁奖词】

      微弱的灯,照亮寒夜的路人;火红的灶,氤氲出亲情的味道。这陋巷中的厨房,烹煮焦虑和苦涩,端出温暖和芬芳,惯看了悲欢离合,你们总是默默准备好炭火。

      【人物事迹】

      远去的20xx年,有难关、有难题,更让人难忘,也因此,感动在这一年变得必须、必要、也那么必然。20xx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感动更大的分量。

      在江西南昌一家医院旁边的小巷子里有一个特殊的厨房,每到饭点,这里都特别热闹,空气当中混杂着各种饭菜的香味,虽然没有什么山珍海味,但却处处充满着亲情的温暖。

      小巷与江西省肿瘤医院一墙之隔,这些忙碌着的都是病人家属。他们来到这里炒几个菜,让病床上的亲人能吃到家的味道。一日三餐,炉火熊熊,人流熙攘,这个专为病人提供炉火的厨房,被人们称为“抗癌厨房”,厨房的主人就是万佐成、熊庚香夫妇。

      从肿瘤医院旁小巷里的油条摊位到炒1个菜收1元的“抗癌厨房”,18年来,江西南昌夫妇万佐成和熊庚香与癌症病人相伴,用爱心守护他们。如今,已近70的他们,依然凌晨四点起床备好炉火,迎接每一天的新老客人,365天从不离开。这对夫妻的初心十分简单:“有的病治不好了,但能让病人吃好一些,家属的遗憾也能少一些。”

    感动*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12

      开办1元“抗癌厨房”18年不打烊,这对夫妻温暖烟火人间

      万佐成 熊庚香:

      在人生最后的时候,有人能伸手牵一把,给他一点光给他一点热,就感觉到比较快乐。

      《感动*》颁奖辞

      微弱的灯

      照亮寒夜的路人

      火红的灶

      氤氲出亲情的味道

      这陋巷中的厨房

      烹煮焦虑和苦涩

      端出温暖和芬芳

      惯看了悲欢离合

      你们总是默默准备好炭火

      ——《感动*》20xx年度人物 万佐成 熊庚香

    感动*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13

      武汉快递员汪勇守护战疫医护人员,以凡人之力书写传奇

      汪勇:

      他们(医护人员)就是上战场去拼刺刀的人,那么我们能为他们做什么呢?让他们稍微轻松一点,能温暖一下他们,他们舒服一点,会好一点。

      《感动*》颁奖辞

      没有人能百毒不侵

      热血可以融化恐惧

      没有人是生来的勇者

      责任催促你重装上阵

      八方统筹百般服务

      你以凡人之力书写一段传奇

      ——《感动*》2020年度人物 汪勇

    感动*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14

      谢军:用北斗照亮*人的梦

      谢军:

      我们北斗三号逐步把所有星上的单机产品的国产化率从80%提高到了100%。所以国产化这件事情,我觉得在我整个负责和跟大家一块研制北斗三号卫星过程中,应该是做得比较漂亮的一件事情。

      《感动*》颁奖辞

      滴答 滴答

      *在等待你的回答

      你的夜晚更长

      你的星星更多

      你把时间无限细分

      你让速度不断压缩

      三年一腾飞 十年一跨越

      当第五十五颗吉星升上太空

      北斗照亮*人的梦

      ——《感动*》20xx年度人物 谢军

    感动*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15

      【颁奖词】

      六十多年了,吃苦一直是传家宝,奉献还是家常饭。人们都在向着幸福奔跑,你们偏向艰苦挑战。为国家苦行,为科学先行,穿山跨海,经天纬地,你们的身影,是插在大地上的猎猎风旗。

      【人物事迹】

      国测一大队自1954年建队以来,先后完成和参与完成了全国大地测量控制网布测,中蒙、中苏、中尼边境联测,京、津、唐、张地震水准会战,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的布测,全国天文主点联测,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南极中山站建站和第21次南极科考测量,国家GPS A、B级网、国家高程控制网、*公路网GPS测绘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的建设、施测和管理等国家重点测绘项目,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测绘保障。

      珠峰高程测量工作是由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完成的。这是国测一大队第七次深入生命禁区测量珠峰,并创造了*人在珠峰峰顶停留时长新纪录。

      2020年5月,国测一大队第7次测量珠峰高度,最终测定珠穆朗玛峰的最新高程为8848。86米,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测绘科技的巨大成就。两下南极,7测珠峰,39次进驻内蒙古荒原,52次深入高原无人区,52次踏入沙漠腹地……自1954年建队以来,国测一大队徒步行程累计600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500多圈。国测一大队的历史,就是一部挑战生命极限的英雄史。建队以来,有46名职工牺牲,还有许多人姓名难以寻找,连一块墓碑也没来得及立。他们的生命传奇唯有大地作证。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精简版 (菁选8篇)(扩展3)

    ——感动*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感动*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颁奖词吧,颁奖词是对受表彰的公众人物颁发奖项时由颁奖活动主持人宣读的致词。那些被广泛运用的颁奖词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感动*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感动*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1

      【颁奖词】

      没有人能百毒不侵,热血可以融化恐惧;没有人是生来的勇者,责任催促你重装上阵。八方统筹,百般服务。你以凡人之力,书写一段传奇。

      【人物事迹】

      汪勇,男,汉族,1985年12月出生,*预备党员,大专学历,现任湖北顺丰速运有限公司分部经理。

      2020年2月19日,汪勇接到了单位复工的通知。因为疫情中的突出表现,工作近6年的他连升3级,从一名快递小哥升职为分部经理,这在顺丰历史上从未有过。管理200多名员工的汪勇至此再也没时间接单跑“快车”了。

      他带领的志愿者司机团队,自大年三十起义务接送金银潭医院医护人员上下班,协调推动网约车企业参与接送医护人员,协调共享单车企业在医院周边投放单车。自行募集资金为医护人员提供泡面,“扫街”找餐馆、争取有关部门餐食供应,快速搭建起应急餐食免费配送备用网络,以“聚拢温暖守护英雄”的义举被批复火线入党。

      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后,他瞒着家人成为了武汉金银潭医院战疫一线医护人员后勤保障的“带头人”,他和他的志愿者团队将温暖聚拢,以非凡之勇守护着冬日里“逆行”的白衣天使。其事迹在新闻联播和央视《面对面》等权威媒体报道,在社会层面影响广泛。

    感动*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2

      【颁奖词】

      烂漫的山花中,我们发现你。自然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唱。命运置你于危崖,你馈人间以芬芳。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

      【人物事迹】

      张桂梅,女,满族,*党员,1957年6月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原籍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1975年12月参加工作,1998年4月加入**,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义务兼任),丽江华坪桂梅助学会会长。

      20xx年,在云南儿童之家工作的张桂梅看到了很多农村贫困家庭的不幸,她希望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彻底解决山区贫困问题。她四处奔波筹集资金,努力了五年也才筹集到1万元。经多方努力,20xx年,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成立,这是全国唯一一所免费女高,专门供贫困家庭的女孩读书。建校12年来,已有1804名大山里的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完成学业,在各行各业做贡献。

      华坪女高佳绩频出之时,张桂梅的身体却每况愈下,患上了10余种疾病。张桂梅说:“当听到学生大学毕业后能为社会做贡献时,我觉得值了。她们过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这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感动*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3

      【颁奖词】

      微弱的灯,照亮寒夜的路人;火红的灶,氤氲出亲情的味道。这陋巷中的厨房,烹煮焦虑和苦涩,端出温暖和芬芳,惯看了悲欢离合,你们总是默默准备好炭火。

      【人物事迹】

      远去的20xx年,有难关、有难题,更让人难忘,也因此,感动在这一年变得必须、必要、也那么必然。20xx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感动更大的分量。

      在江西南昌一家医院旁边的小巷子里有一个特殊的厨房,每到饭点,这里都特别热闹,空气当中混杂着各种饭菜的香味,虽然没有什么山珍海味,但却处处充满着亲情的温暖。

      小巷与江西省肿瘤医院一墙之隔,这些忙碌着的都是病人家属。他们来到这里炒几个菜,让病床上的亲人能吃到家的味道。一日三餐,炉火熊熊,人流熙攘,这个专为病人提供炉火的厨房,被人们称为“抗癌厨房”,厨房的主人就是万佐成、熊庚香夫妇。

      从肿瘤医院旁小巷里的油条摊位到炒1个菜收1元的“抗癌厨房”,18年来,江西南昌夫妇万佐成和熊庚香与癌症病人相伴,用爱心守护他们。如今,已近70的他们,依然凌晨四点起床备好炉火,迎接每一天的新老客人,365天从不离开。这对夫妻的初心十分简单:“有的病治不好了,但能让病人吃好一些,家属的遗憾也能少一些。”

    感动*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4

      谢军:用北斗照亮*人的梦

      谢军:

      我们北斗三号逐步把所有星上的单机产品的国产化率从80%提高到了100%。所以国产化这件事情,我觉得在我整个负责和跟大家一块研制北斗三号卫星过程中,应该是做得比较漂亮的一件事情。

      《感动*》颁奖辞

      滴答 滴答

      *在等待你的回答

      你的夜晚更长

      你的星星更多

      你把时间无限细分

      你让速度不断压缩

      三年一腾飞 十年一跨越

      当第五十五颗吉星升上太空

      北斗照亮*人的梦

      ——《感动*》20xx年度人物 谢军

    感动*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5

      【颁奖词】

      在朝阳下俯冲,迎着西风开火。空中的尖刀,以一当十;疆土的坚盾,巡天卫国。山河已无恙,祖国的雄鹰已飞得更高,你刻在机身上的星星,是战士们的巡航坐标。

      【人物事迹】

      王海(1926年1月—20xx年8月2日),原名王永昌,汉族,山东威海人,1944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9月加入**,1946年6月参军,大专学历。空军原司令员,空军上将军衔。20xx年8月2日,空军原司令员王海上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1950年5月于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毕业后,成为共和国空军的一名歼击机飞行员。先后任空军第4航空学校飞行队飞行员,空军第4混成旅驱逐10团29大队中队长。

      1954、1955年间,王海是空军歼击航空兵师副师长、师长,他所在的部队参加了*浙江沿海岛屿的战斗。在*一江山岛的我军首次陆海空三军联合登陆作战中,他的师担负协同陆、海军夺取制空权并掩护陆军登陆作战的任务。

      抗美援朝时,空军原司令员王海上将率领人民空军年轻的第一大队,与号称“世界王牌”的美国空军激战80余次,击落敌机29架,本人击落击伤敌机9架。因功勋卓著,该大队后来被命名为“王海大队”。在*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至今仍陈列着一架绘有9颗红星的米格—15歼击机,这就是王海当年驾驶过的功勋飞机。

    感动*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6

      抗美援朝一等功臣王海上将

      王海:

      你美国的是一个人,我们*人也是一个人。而且我们那个时候是*思想培育成长起来的,老子不怕死。

      《感动*》颁奖辞

      在朝阳下俯冲

      迎着西风开火

      空中的尖刀 以一当十

      疆土的坚盾 巡天卫国

      山河已无恙 祖国的雄鹰已飞得更高

      你刻在机身上的星星

      是战士们的巡航坐标

      ——《感动*》20xx年度人物 王海

    感动*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7

      张桂梅:她是崖畔的桂 雪中的梅 她说“学生比我幸福就足够了”

      张桂梅:

      我这辈子的价值,我救了一代人。不管是多还是少,毕竟她们后边走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

      《感动*》颁奖辞

      烂漫的山花中

      我们发现你

      自然击你以风雪

      你报之以歌唱

      命运置你于危崖

      你馈人间以芬芳

      不惧碾作尘

      无意苦争春

      以怒放的生命

      向世界表达倔强

      你是崖畔的桂

      雪中的`梅

      ——《感动*》20xx年度人物 张桂梅

    感动*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8

      【颁奖词】

      步履蹒跚与时间赛跑,只想为患者多赢一秒;身患绝症与新冠周旋,顾不上亲人已经沦陷。这一战,你矗立在死神和患者之间;那一晚,歌声飘荡在城市上空,我们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人物事迹】

      1997年11月,张定宇同志曾响应国家号召,随*医疗队出征,援助阿尔及利亚。

      2008年5月14日,四川汶川地震第三天,张定宇同志就带领湖北省第三医疗队出现于重灾区什邡市,全力抢救伤员。

      2011年除夕,张定宇同志作为湖北省第一位“无国界医生”,在巴基斯坦西北的蒂默加拉医院,度过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年。那天凌晨,他被一阵电话铃声唤醒。一名产妇子宫破裂出血,需紧急抢救。张定宇匆匆赶到手术室,做麻醉,稳定病人血液循环。不到30分钟,一个男婴呱呱坠地。紧接着,第二台剖腹产病人转到手术台,张定宇紧急给产妇侧卧位做腰麻。麻醉完成,快速输液,20多分钟,又一个新生命诞生。

      2017年,张定宇同志随武汉市卫健委赴外地出差,被专家发现腿有异样。

      2018年10月,张定宇被确诊患有渐冻症、双腿日渐萎缩。

      2019年11月,武汉市发生比较严重的流感,感染科病床已满,在做好消杀工作后,结核科等其他科室马上接收流感住院病人。这为疫情中的跨科室作战打了“前站。

      湖北省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是最早接诊新冠患者的定点医院,收治病人全部为重症和危重症患者。院长张定宇隐瞒自己患渐冻症的病情,顾不上已感染新冠肺炎的妻子,一直坚守在抗疫一线。他说:“虽然有愧疚,但当时不需要做取舍,能帮助到别人,觉得很幸福!”

    感动*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9

      杜富国:临危岂顾生

      20xx年10月11日下午,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国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同组战友安然无恙。杜富国的伤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向他表达慰问。*评价说:杜富国同志面对危险、舍己救人,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

      颁奖词

      你退后,让我来!

      六个字铁骨铮铮,以血肉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

      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无法再见妻子明媚的笑脸,战友们拉着手趟过雷场。

      你听,那嘹亮的军歌是对英雄的礼赞!

      杜富国人物事迹

      杜富国,1991年出生,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兴隆镇太*村人,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中士。

      他已获得的荣誉包括:

      20xx年11月24日,被授一等功奖章和证书。12月18日,被授予“云岭楷模”荣誉称号。12月20日,被评为陆军首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在18年12月里,陆军党委召开常委会,作出关于开展向献身强军备战的排雷英雄杜富国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此外,他还入选了感动*20xx候选人物。

      他是于20xx年6月15日主动申请从原单位加入到临时组建的扫雷部队的。20xx年他才27岁,当年才刚结婚。

      20xx年10月11日下午,他们扫雷大队四队在云南某雷场进行扫雷作业,作业组长杜富国带战士艾岩在一个爆炸物密集的阵地雷场搜排时,发现一个少部分露于地表的弹体,初步判断是一颗当量大、危险性高的加重手榴弹,且下面可能埋着一个雷窝。杜富国马上向分队长报告。接到“查明有无诡计设置”的指令后,他命令艾岩:“你退后,让我来!”正当他按照作业规程,小心翼翼清除弹体周围的浮土时,突然弹体发生爆炸,他下意识地倒向艾岩一侧。飞来的弹片伴随着强烈的冲击波,把杜富国的防护服炸成了棉花状,也把他炸成了一个血人,他因此失去了双手和双眼。而正是由于杜富国这舍生忘死的刹那一挡,两三米之外的艾岩仅受了皮外伤。

      发生爆炸后,杜富国当场昏迷休克、伤情十分严重。经过军地双方医护人员近3个小时的共同努力,杜富国术后伤情才得到有效控制,生命体征趋于*稳。但他却永远地失去了双手和双眼,而同组战友则在他的保护下安然无恙。

    感动*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10

      1、**之父:于敏

      【获奖名片】报国心皎洁

      【事迹】

      他是*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89岁高龄的于敏。

      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颁奖词】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2、老骥伏枥:朱敏才、孙丽娜

      【获奖名片】为霞尚满天

      【事迹】

      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两人没有选择安逸的日子,而是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9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贵州的望谟县、兴义市尖山苗寨、贵阳市孟关等地。2010年夫妇二人扎根遵义县龙坪镇,继续他们的支教生涯。在支教9年后,他们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最美乡村教师”。

      【颁奖词】

      他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他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

      3、心有清泉:赵久富

      【获奖名片】量与江海宽

      【事迹】

      赵久富,男,60岁,湖北团风镇黄湖移民新村党支部*。2010年,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正式开始,湖北省十堰市郧县余嘴村被定为当地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村支书赵久富以大局为重,主动放弃留下来的名额,告别80岁高堂,认真细致做好移民工作,带领61户村民搬迁到团风镇移民新村。

      【颁奖词】

      清水即将漫过家园,最后一次,把红旗在墙上摩*。你带领乡亲们启程,车轮移动的瞬间,心间隐痛。不敢回望,怕牵动一路哭声。五十年间,两度背井离乡,我们的老支书,一生放不下的,不只是白发高堂。

      4、大爱深沉:张纪清

      【获奖名片】涓滴见沧海

      【事迹】

      他是江苏江阴市民张纪清,27年署名“炎黄”捐款,建敬老院、希望小学。张纪清,74岁,江苏省江阴市市民。2014年11月,在邮局突然晕倒的张纪清被送到医院。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黄”。1987年以后的27年间,无论是希望小学还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灾区都曾收到过署名“炎黄”的捐款。27年间,江阴人一直在寻找“炎黄”这位好心人,当地甚至还建设了一个“炎黄陈列馆”。

      【颁奖词】

      一个善良的背影,汇入茫茫人海。他用*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他是红尘中的隐者,*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炎黄不是一个名字,是一脉香火,为我们点燃。

      5、同桌妈妈:陶艳波

      【获奖名片】爱子心无尽

      【事迹】

      48岁的陶艳波,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要陪伴在儿子杨乃彬身边,和儿子一起学习,做儿子的老师、陪读。在杨乃彬一岁的时候,因为一次发烧导致耳膜出血,最终导致他失去了听说功能。这给了陶艳波和一家人很大的打击。陶艳波坚持让儿子上正常学校,为此她作出了一个难以让人理解的决定:辞职陪着孩子一起上学。就这样,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母子二人一起学习。陶艳波就是儿子的耳朵,就是儿子的向导。12年苦读,杨乃彬如愿考上了大学。

      【颁奖词】

      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

      6、大漠“猎鹰”:木拉提·西日甫江

      【获奖名片】忠臣印寸心

      【事迹】

      木拉提·西日甫江是新疆和田地区的一名*民警,曾荣立个人二等功两次、个人三等功四次。早在*人民*大学读书期间,木拉提就多次参与*的反恐行动,担当卧底和翻译。从警14年来,木拉提·西日甫江始终坚持战斗在打击暴恐犯罪活动第一线,用热血和行动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被当地群众誉为大漠“猎鹰”。战友的牺牲、亲人的牵挂让木拉提更加坚定。他说,我们的这个工作背后,是美好的一个未来。因为我们就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新疆。

      【颁奖词】

      钢的意志,铁的臂膀,每天都在与死亡的狂沙较量。危险无处不在,他用胸膛作盾牌;为了同胞的安宁,他选择了翱翔。高飞的猎鹰,他绝不孤独,因为身后是人民!

      7、不惧麻风:肖卿福

      【获奖名片】忘己爱苍生

      【事迹】

      肖卿福,男,66岁,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皮防所党支部*、皮防科科长。肖卿福自1974年从卫校毕业后,走上麻风病防治的岗位。他独立确诊、治疗麻风病新发、复发患者300多人,矫正康复手术100多例,从未出现过医疗事故。他在尽心尽力做好麻风病防治工作的同时,还利用各种机会宣传麻防科普知识,到全县各医疗单位进行皮防知识讲座近百次。

      【颁奖词】

      偏见如同夜幕,和大山一起把村庄围困。他来的时候,心里装着使命,衣襟上沾满晨光。像一名战士,在自己的阵地上顽强抵抗;像一位天使,用温暖驱赶绝望。医者之大,不仅治人,更在医心,他让阳光重新照进村庄。

      8、最孝女儿:朱晓晖

      【获奖名片】仁孝行于家

      【事迹】

      朱晓晖,女,黑龙江绥芬河市民。朱晓晖的父亲在2002年患弥漫性脑梗塞,从此瘫痪在床。为了更好地照顾父亲,朱晓晖辞掉了在报社的工作。为了给父亲治病,她不但卖了房还欠下一身债务。因为不堪重负,朱晓晖的丈夫带着孩子离开了她。朱氏父女在社区的车库里安了家,一住就是12年。

      【颁奖词】

      十三年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沟坎。命运百般挤兑,你总咬紧牙关,寒风带着雪花围攻着最北方的一角,这小小的车库是冬天里最温暖的宫殿,你病重的老父亲是那幸福的王。

      9、光耀人间:师昌绪

      【获奖名片】忧国不谋身

      【事迹】

      师昌绪,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两院”院士,曾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师昌绪从1957年起便负责“合金钢与高温合金研究与开发”技术,成为*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领导开发*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这一关键材料技术的国家。

      【颁奖词】

      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归来是他的梦,盈满对祖国的情。有胆识,敢担当,空心涡轮叶片,是他送给祖国的翅膀。两院元勋,三世书香。一介书生,国之栋梁。

      10、爱意满园:“陇海大院”

      【获奖名片】和风春满院

      【事迹】

      郑州市二七社区有个和谐的老院落,陇海大院。二七区陇海大院居民高新海,1976年突患急性横贯性脊髓炎导致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当不幸笼罩这个家庭的时候,大院里的邻居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一个自发形成的爱心群体自觉承担起照顾他的义务——洗澡、理发、上车、下床……生病时,大家不分昼夜轮流在床前守候,至今38年从没间断。

      【颁奖词】

      “一场爱的马拉松,长跑三十九年,没有终点;一座爱的大院,满是善良的人,温暖的手,真诚的心,春去春回的接力,不离不弃的深情;鸽子飞走了还会回家,人们聚在一起,就不再离开。”这是2015“感动*”给予“陇海大院”的颁奖词。

      11、【集体奖】*援非医疗队:抗击埃博拉病毒

      【获奖名片】流芳布天涯

      “感动*”还向抗击埃博拉病毒*援非医疗队表达了年度致敬。病毒是全人类的敌人,应对埃博拉,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迄今,*在当地支持并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医务人员累计近600名,并已向13个非洲国家提供了4轮价值约7.5亿元人民币的紧急援助。这是新*成立以来卫生领域最大一次援外行动。

    感动*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11

      开办1元“抗癌厨房”18年不打烊,这对夫妻温暖烟火人间

      万佐成 熊庚香:

      在人生最后的时候,有人能伸手牵一把,给他一点光给他一点热,就感觉到比较快乐。

      《感动*》颁奖辞

      微弱的灯

      照亮寒夜的路人

      火红的灶

      氤氲出亲情的味道

      这陋巷中的厨房

      烹煮焦虑和苦涩

      端出温暖和芬芳

      惯看了悲欢离合

      你们总是默默准备好炭火

      ——《感动*》20xx年度人物 万佐成 熊庚香

    感动*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12

      【颁奖词】

      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人物事迹】

      叶嘉莹,女,号迦陵,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教育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专攻古典文学方向。现为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她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将*古诗词的美带给世人。

      叶嘉莹10岁前,她都在家中接受父母的教育,诵读经典,由此开始与诗歌结缘。1948年冬,叶嘉莹随丈夫来到了台湾,不久,因为丈夫没有了工作,叶嘉莹靠辛苦教书承担起养活家中老小的重担。

      20世纪60年代之后,叶嘉莹先后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她将*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了国外。

      1978年暮春,叶嘉莹在报纸上看到内地的学校需要教师,便即刻给国家教委写了一封申请信,她希望不要任何报酬回国教书。

      1979年,她的申请得到批准,来到南开大学开始执教。40年来,她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巡回讲学,举行古典诗词专题讲演数百场。在数十年教学生涯中,叶嘉莹先生培养了大批*古典文学研究人才,她的许多学生目前已是*、加拿大、美国多所大学的知名教授和学术带头人。

      20世纪70年代,已是多所名牌大学教授的叶嘉莹,愿不要任何报酬回国教书。如今,90多岁高龄的她仍坚持讲学,还捐出3500多万元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她用一生培养了大批*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人才。叶嘉莹说:“人的精神品格能够提升,提升以后,他就有他自己内心的一份快乐。他不会每天总是为追求现实的那一点金钱之类的东西而丢掉人生最宝贵的价值。”

    感动*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13

      【颁奖词】

      绝壁上打响了抗争命运的第一炮,山坡上种下了向往美好的第一棵苗。不信天,不认命,你这硬实的汉子,终于带着乡亲们爬出这口井。山到高处你是峰,路的尽头是家园。

      【人物事迹】

      *林,男,汉族,1959年1月出生,初中文化,*党员,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村委会主任。1997年,担任老下庄村支书的*林带领村民向绝壁挑战,历经7年时间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天路”。20xx年,*林又带领村民脱贫攻坚,历经13年时间探索培育出“三色”经济。

      作为下庄村村委会主任,他带领村民不等不靠、艰苦奋斗、拔除穷根,是优秀基层党员干部代表。原下庄村四周高山绝壁合围,外出只有一条盘旋在绝壁上的羊肠小道,世世代代几乎与世隔绝。自1997年,*林带领村民,历时7年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长达8公里的“天路”。出山公路修通后,他又带领村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历时15年探索培育出“三色”经济,发展乡村旅游,蹚出了一条致富路,20xx年,下庄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670元(其中,脱贫户人均纯收入达11344.56元),让村庄贫穷落后的面貌大大改观。20xx年,下庄村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

      坚守偏远山村43年,*林带领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道,历时7年铺就一条8公里的“绝壁天路”。20xx年以来,他培育“三色”经济,发展乡村旅游,带大家走上致富路。20xx年,下庄村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20xx年,下庄村人均年收入,达到一万两千多元,比路通前翻了40多倍。

    感动*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14

      武汉快递员汪勇守护战疫医护人员,以凡人之力书写传奇

      汪勇:

      他们(医护人员)就是上战场去拼刺刀的人,那么我们能为他们做什么呢?让他们稍微轻松一点,能温暖一下他们,他们舒服一点,会好一点。

      《感动*》颁奖辞

      没有人能百毒不侵

      热血可以融化恐惧

      没有人是生来的勇者

      责任催促你重装上阵

      八方统筹百般服务

      你以凡人之力书写一段传奇

      ——《感动*》2020年度人物 汪勇

    感动*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15

      【颁奖词】

      六十多年了,吃苦一直是传家宝,奉献还是家常饭。人们都在向着幸福奔跑,你们偏向艰苦挑战。为国家苦行,为科学先行,穿山跨海,经天纬地,你们的身影,是插在大地上的猎猎风旗。

      【人物事迹】

      国测一大队自1954年建队以来,先后完成和参与完成了全国大地测量控制网布测,中蒙、中苏、中尼边境联测,京、津、唐、张地震水准会战,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的布测,全国天文主点联测,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南极中山站建站和第21次南极科考测量,国家GPS A、B级网、国家高程控制网、*公路网GPS测绘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的建设、施测和管理等国家重点测绘项目,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测绘保障。

      珠峰高程测量工作是由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完成的。这是国测一大队第七次深入生命禁区测量珠峰,并创造了*人在珠峰峰顶停留时长新纪录。

      2020年5月,国测一大队第7次测量珠峰高度,最终测定珠穆朗玛峰的最新高程为8848。86米,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测绘科技的巨大成就。两下南极,7测珠峰,39次进驻内蒙古荒原,52次深入高原无人区,52次踏入沙漠腹地……自1954年建队以来,国测一大队徒步行程累计600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500多圈。国测一大队的历史,就是一部挑战生命极限的英雄史。建队以来,有46名职工牺牲,还有许多人姓名难以寻找,连一块墓碑也没来得及立。他们的生命传奇唯有大地作证。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精简版 (菁选8篇)(扩展4)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 (菁选3篇)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1

      2月8日上午,在英雄王锋的家乡——方城县广阳镇古城村,村部里一派忙碌,村支书姚金岭正在准备村里晚上集体收看20xx“感动*”十大年度人物颁奖晚会的事宜。人们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对王锋的怀念。

      20xx年5月18日,王锋三入火海救下20余名邻居,自己却被烧成重伤,当年10月1日,不幸在北京离世。英雄虽已离去,但他舍生取义的精神感动了中原大地、感动了全*,王锋再次为“河南好人”书写下浓重的一笔。

      侠肝义胆河南人再次感动*

      “面对一千度的烈焰,没有犹豫,没有退缩,用生命助人火海逃生。小巷中带血的脚印,刻下你的无私和无畏,高贵的灵魂浴火涅槃,在人们的心中永生。”这是“感动*”给予救火英雄王锋的颁奖辞。晚会录制现场,王锋的遗孀潘品接过了丈夫的奖杯,并再次表达了对社会各界的感激之情。

      “代替王锋站在感动*的领奖台,我悲喜交加,但更多的是为我的丈夫感到自豪,他被评为感动*十大年度人物是全社会对他的支持和认可。”坚强的潘品说。

      尽管对王锋的事迹早已经耳熟能详,但录制现场再次播放的短片还是让在场的观众感慨不已。当潘品出现在领奖台上,观众用热烈的掌声给予她敬意。

      “看到王锋烧伤的那一幕,我心里还是猛地咯噔一下。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人性中最大的善良,令人敬佩。”观众张艺藐说。

      王锋此次当选,已是河南人连续四年荣登“感动*”领奖台。自20xx年“感动*”推出以来,河南人已15次站上这个舞台,“河南好人”的品牌愈加响亮。

      砥砺前行爱的力量照亮前路

      再次见到潘品是在她新租住的家中,她和两个孩子正在整理书柜。新租住的房子虽显得有些简陋,但却井井有条。

      “这里的世界名著都是这次感动*十大年度人物中的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潘建伟给孩子寄过来的。”潘品指着书柜告诉记者,在参加“感动*”颁奖典礼前,女儿王婷给她布置了一项任务,要她和潘建伟院士一起合张影。

      潘品不仅顺利完成了女儿的任务,潘院士还特意为两个孩子寄来了书籍,这让潘品又一次感受到了无限暖意。每次提起王锋,除了悲伤,潘品说得最多的就是感激。

      春节前,县里特意为她的婆婆进行了全面体检,县里和乡里的领导定期会到家中看望,被救学生的家长在春节期间也专门打来电话关心他们现在的生活。在潘品心中,这些关怀都是她以后生活的希望和力量。

      新的一年,潘品想继续从事教师的工作。“以前做过老师,有经验,而且做老师把知识传授给别人,也是对社会的一种回报。”同时,她已经申请加入了南阳市社区志愿者协会,希望能为需要帮助的人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2

      2016年2月14日20时,“感动*2015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央视一套播出。

      “感动*2015年度人物”为:

      热心公益的磨刀老人吴锦泉;

      帮助宝贝回家的志愿者张宝艳、秦艳友夫妇;

      带领女排重夺世界杯的*女排主教练郎*;

      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徐立*;

      琴弦上的放歌者阎肃;

      促进民族团结的基层村干部*江·吾买尔;

      鞠躬尽瘁的化缘校长莫振高;

      *首位获诺贝尔科学奖的本土科学家屠呦呦;

      奋不顾身拯救“东方之星”落水乘客的潜水员官东;

      为养育孤儿卖唱的老艺术家王宽,以及全体抗战老兵和爱国侨胞。

      郎*,原*排球队著名运动员,现任*女子排球国家队主教练。

      郎*1978年入选女排国家队,多次获得全国“十佳运动员”称号。20世纪80年代,她是世界女子排球界“三大主攻手”之一,凭借强劲而精确的扣杀赢得“铁榔头”绰号。

      上世纪末,她和队友创下五连冠的佳绩,女排精神被运动员们视为刻苦奋斗的标杆和座右铭,更被强烈地升华为民族面貌的代名词。

      2002年郎*以100%的得票,正式入选排球名人堂,成为亚洲排球运动员中获此殊荣第一人。2010年7月,郎*入选2010年《*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

      郎*退役后,赴国外进修、打球, 2013年4月25日,郎*重掌*女排帅印,2014年带队获得了女排世锦赛亚军。2015年8月22日-9月6日,郎*带领困境中的*队以10胜1负积30分的战绩时隔12年第四次夺得世界杯冠军,这也是郎*执教生涯的首个世界三大赛冠军,*女排的第八个世界冠军。

      徐立*,男,47岁,*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员工。

      自1987年入厂,徐立*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在上千道制造工序中,发动机固体燃料微整形极为关键。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会引起燃烧甚至爆炸。

      目前,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决定导弹能否在预定轨道达到精准射程。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徐立*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这让他的师傅都望尘莫及。

      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还自己发明设计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刀”。

      长年一个姿势雕刻火药以及火药中毒后遗症,徐立*的身体变得向一边倾斜,头发也掉了大半。28年来,他甘于寂寞,冒着巨大的危险雕刻火药,被人们誉为“大国工匠”。

      莫振高,男,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校长,全国先进工作者。

      2015年3月9日,59岁的莫振高因病离世。15日,整个县城花圈被抢购一空,数千人自发前来祭奠。人们抹着眼泪送别莫振高,他们心中的“化缘校长”。

      上世纪80年代,都安高中校舍破旧,莫振高一点一点地向社会筹资建校。学校新建的教学楼就是莫振高四处到工地、企业“化缘”而得。

      都安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每年都有200多名学生因为贫穷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为了帮助瑶山里的孩子,莫振高走遍了每个村屯,走进每一个贫困生家里。学校每年拿出一部分经费来帮助贫困学生。莫振高还常组织全校师生给贫困生捐款捐物,发动学校领导、团委干部和班主任向各届校友寻求资助。

      莫振高生前用自己的微薄工资以及陆续筹集而来的3000多万元人民币善款,资助近两万名贫困生圆了上学梦,被当地人尊称为“化缘校长”。

      阎肃 85岁,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

      阎肃从艺65年来,始终坚定爱党报国的理想信念,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弘扬时代主旋律作为崇高使命,把真诚为民为兵服务作为价值追求,创作了《江姐》《党的女儿》《长征颂》《红旗颂》《我爱祖国的蓝天》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感染和激励了几代*人。

      此外,阎肃创作了许多被人们传唱的歌词,比如《说唱脸谱》、《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雾里看花》。

      1986年阎肃加入*作家协会。1998年,他68岁,前往抗洪一线,参与组织《我们万众一心》、《携手筑长城》、《同舟共济重建家园》等大型抗洪赈灾义演募捐晚会。2008年,阎肃78岁,再次请缨抗震救灾。当他看到空降兵15勇士冒着生命危险从5000米高空跳伞营救灾区人民的事迹报道后,连夜创作歌曲《云霄天兵》。

      党的*以来,阎肃以80多岁高龄追梦筑梦,辛勤创作,参与策划多场重大文艺活动,为讴歌主旋律、汇聚正能量,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屠呦呦,女,药学家,*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

      疟疾是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流行病,全球百余国家年约三亿多人感染疟疾。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原有抗疟药逐渐失效,国际上迫切寻找新型抗疟药。在国外大量工作未获成功的情况下,*成立了“全国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1969年, 38岁的屠呦呦被委任为项目组长,负责重点进行中草药抗疟疾的研究。

      屠呦呦领导科研组以现代科学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为指导思想,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特别结合古代用药经验,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绞汁”服用截疟记载中,考虑到温度、酶解等因素,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

      *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家数百万人的生命。2015年10月,屠呦呦因此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屠呦呦也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科学家。

      张宝艳、秦艳友夫妇,吉林省通化市人,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创办者。

      1992年,儿子的一次意外走失,让张宝艳体会到了走失儿童家长的心情,此后她开始关注寻亲信息,并尝试提供帮助。2007年,丈夫秦艳友提议,建立一个寻亲网站来帮助家长们寻找孩子。为了运营好网站,张宝艳辞去了工作成了一名全职志愿者,全身心投入寻子网管理。

      在张宝艳与丈夫的悉心维护下,网站逐渐发展起来。志愿者们在张宝艳的带领下,积极核实搜集信息,对家长进行防骗指导;及时向*部门反馈情况,提供线索千余条。多起积压多年的"拐卖案件告破,不少儿童结束流浪乞讨生活,回到亲人身边。

      2009年,张宝艳提出的“关于建立打击拐儿童DNA数据库的建议”得到*部采纳,DNA数据库为侦破案件、帮被拐儿童准确找到亲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截止到2015年11月,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帮助超过1200个被拐及走失的孩子寻找到亲人。

      王宽,74岁,男,河南退休艺术家,曾任郑州市豫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

      1998年,刚刚退休的王宽收养了第一个孩子,此后,他就开始与家乡的孤儿们结缘,先后收养6个孤儿。

      夫妻俩的退休金并不多,为了让孩子们吃饱穿暖,王宽决定到茶楼唱戏挣钱。茶楼不比舞台,他的“点唱率”却并不高,常常坐冷板凳。于是,66岁高龄的王宽再次拜师学艺,学习川剧的“变脸”绝技,并加以发扬光大,赢得了无数的掌声和喝彩声。他并不期待掌声,只是为了在唱不动之前,抓住每一个机会挣钱,养活6个孩子,供他们上学。在将近10年的漫长岁月里,为了多挣点钱,给孩子们更好的生活,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风雨无阻,随叫随到。

      17年栉风沐雨,5个孤儿都已长大*,有了稳定的工作,最小的老六今年也已经大学毕业。在王宽夫妇的带领下,学习了乐器的孩子经常上街义演,据统计,10余年来,靠“卖唱”养育孤儿的王宽夫妇通过各种形式向各类慈善事业捐款超过百万元。

      *江吾买尔,男,*尔族, 64岁,新疆*尔自治区伊宁县布里开村党支部*。

      布里开村共有6000多人,由5个民族构成。自1981年起,*江便担任布里开村党支部*,2001年他因病离任。2006年6月,在村民的请求下,*江重新担任村支书。

      如何让村民日子过得红火,*江一直在想办法:1985年他动员村里党员养鸡并传授经验给大家;2001年他成立了小额贷款担保中心,帮助大家养牛,带着大家种果树。村民人均年收入节节攀升,从2006年的4900多元增加到去年的12830元,村集体经济由负债52万元变为年收入130多万元。

      *江吾买尔旗帜鲜明地同“三股*力”作斗争,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不畏恐吓,规范管理宗教事务,做好年轻人的思想工作,配合政法部门打击分裂势力,使布里开村成功创建*安村。他注重民族团结,带头照顾和资助汉族群众,带头学习汉语,开办“双语”幼儿园和中青年农民“双语”技能培训班。

      *江吾买尔同志201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新疆*尔自治区优秀*员、模范村党支部*。

      吴锦泉,男,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五星村村民,南通市年龄最长的红十字志愿者。

      吴锦泉老人今年86岁,靠磨刀为生,生活清苦,却乐善好施,20多年来,他把磨刀挣得的微薄收入大都用于慈善公益,多次向灾区、残疾儿童及需要帮助的人捐款。

      在四川汶川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时,老人先后向南通市红十字会捐出千枚硬币;2010年,当吴锦泉夫妇得知甘肃省舟曲县发生强降雨引发泥石流灾害。吴锦泉带着几个月磨刀挣得几百元硬币,倒了三趟公交车,辗转两个多小时来到市红十字会捐钱。

      2013年,他将两年来磨刀积攒的零钱捐献给雅安地震灾区,其中1元硬币1715枚,5角硬币501枚,1角硬币7枚。经工作人员清点,共计1966.2元。自2008年以来,他已累计捐款37148.4元。

      老两口的生活并不富裕,至今还住着三间破旧的瓦房。除了磨刀,吴锦泉老人没有其他经济来源。一把刀一块钱,一千元几乎是老人三个月的磨刀收入!

      官东,男,25岁,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学员,*党员。

      在2015年6月2日“东方之星”沉船救援现场的潜水救援行动中,官东凭借过硬的潜水技术和机敏的临场反应,成功救出两名幸存者。

      参与救援时,官东是海军工程大学的潜水员,虽然是一名90后,却已经多次参与救援任务。6月2日,接到救援命令后,他主动请缨参加救援。抵达救援现场后,他又申请第一个下水。

      当天中午12时许,官东身穿负重设备,潜水摸到了沉船的一个房间施救。在成功救出一位老人后,生命探测仪又探测到一位幸存者,官东再次下水,搜索到了蜷缩在舱室里的小伙子。但由于体力消耗巨大,幸存者已无力穿戴设备。官东果断摘下自己的装备,套在幸存者身上,将其送出舱室,交给其他两名潜水员护送上岸,自己则从江底潜游出水。

      出水的官东满头满脸都是油污,双眼通红、鼻孔流血,双耳胀痛难忍。 “在最危急的那一刻,我只想着赶紧救人。”事后,再次回忆生死攸关的那一刻,官东表现得非常*静。

      特别致敬:抗战老兵、爱国侨胞

      对于这些高龄老人来说,沧桑往事有很多已经淡忘,然而抗战是他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生命的记忆,也是民族记忆,国家记忆!他们的勇气、奉献和担当,早已经变成一个民族基因,在我们血脉当中流淌!《感动*》2015年度特别致敬,抗战老兵、爱国侨胞!致敬!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3

      骨科硕士、神经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骨科主任,这是梁益建的真实身份,然而,让他感到最亲切的称谓,却是来自患者的一声“梁爸爸”。参与“驼背”手术3000多例,精湛的医术拯救了上千人的生命……这是梁益建作为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最真实的写照。对于当选《感动*》年度人物,梁益建显得有些低调:“我就是个给病人看病的普通小医生。

      梁益建:“我只是个小医生”

      在医院骨科大夫们眼中,梁益建是个精力充沛的人。这个留利落*头的五旬骨科主任,常穿一双泛黄的运动鞋,疾走于病房、医生办公室、手术室之间,并不高的个头一转身便找不见人。病房里的患者们觉得,梁益建是个和缓*静的人。调整牵引支架时,他手拿10号扳手,弓着身子不紧不慢地调整每一颗可能影响角度的螺丝钉,*均每个人的调整时间30分钟。面对媒体的采访,梁益建扶了扶黑框眼镜,用沙哑的声音说了一句:“我只是个小医生。”

      在住院治疗的脊柱畸形患者中,75%以上是脊柱侧弯130°以上、四处求医无门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脊柱畸形改变的不仅是人的外形,与之相生相伴的呼吸衰竭、心脏衰竭,不断侵蚀着人的生命。面对患者,梁益建的话大辩若讷,“我治得好”,这四个字在重度脊柱畸形患者听来,有若天籁,意味着一线生机。

      三医院1号住院楼2楼,带着脊柱牵引支架的于建红,常常立在骨科病房转角通往医生办公室的*台上,静静地呼、吸。病区的空气混杂消毒水和病房里的各种药味,并不算清新,他却视为珍宝。

      几个多月前,一辆小汽车飞驰在河北沧州到成都1750公里的高速公路上。于建红瘫坐在哥哥于建忠的汽车后座,大口地吸着氧气,生命的气息随着时间流逝,似乎正一丝丝地没入黑暗之中消失不见。因为40年脊柱侧弯而变形的胸腔,压迫着于建红肺部的呼吸空间,“我要活命!”他放不下80多岁的父母、媳妇周大姐和两个未成年的孩子。

      为了“活命”,从20xx年就出现呼吸困难的于建红已经辗转在河北、北京求医2年,跑过很多家大医院。“这是命运的事,回家好好休养”,医生的这句话于建红听过很多遍。尽管呼吸对他来说越来越费劲,他一边吸着氧气一边执拗地在网上搜索,不甘心地试图叩开命运之门。当北京的一位医生告诉他“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梁益建可以治,他不收就没人敢收你了”时,他连发短信的力气都没有了。

      去年8月6日下午,于建红的爱人周大姐试探着向梁益建的手机发了一条短信咨询,立即收到了回复。8月7日,于建红最新的血气分析数据被一一发到梁益建的手机上,“我的氧分压只有38mmHg,正常值是80mmHg。”氧分压低于60mmHg,已经意味着呼吸衰竭。紧紧捏着手机的周大姐,反复翻着手机,一条短信点亮了屏幕,这是于建红期盼了2年的回复——“可以入院,越快越好!”8月8日凌晨4点从沧州出发,一天之后,已经陷入半昏迷的于建红被送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立即进入骨科ICU。2天后,于建红情况好转,进入普通病房。“奔着活命而来”的于建红,“活命”几率正在呈几何级数增加,“现在上下楼梯都没问题,聊天更是没有问题”。

      梁益建:“我不收这些病人,谁收?”

      于建红和病友们互相打气时,常常会聊到一个已经出院的老病友——今年34岁、重庆壁山小伙子*。*的脊柱曾有三个严重畸形:严重脊柱后凸畸形、严重侧弯畸形、严重脊柱旋转扭曲畸形。X光片上,他的脊柱向右侧弯达到了190度,被媒体称为世界罕见。*也和很多病友一样,因为脊柱畸形,他的肺部、心脏等脏器已经受到严重积压,呼吸越来越困难。如果再得不到治疗,他最终会因为呼吸衰竭而死。

      从20xx年起,*在全国各地奔走寻找获救的希望,走遍了国内知名医院,拜访了国内几乎所有知名的脊柱专家,“在北京求治时,为了节约钱,晚上我就直接睡在门诊大厅里。”然而,跑遍了国内多家大医院,*都被拒绝。在北京某医院,*曾住院15天,最后专家仍告诉他无法手术,世界上尚未有成功案例。经过努力寻找,20xx年3月27日,没有放弃的*找到了梁益建。

      20xx年4月9日进行了第一次手术,20xx年7月进行胸廓成形手术,20xx年3月进行脊柱矫形手术,20xx年9月出院……如今,*仍把每一次治疗节点记得清清楚楚,他说这对自己非常重要。距离出院已经一年有余,*除不能弯腰外,生活与普通人无异,此前出现的腰疼、呼吸疼等问题也在逐渐减轻甚至消失。就在去年10月21日,*的女儿出生了,他特意拨通了梁益建的电话报喜。

      在“我能治”几个字之中,有患者重获新生的喜悦,也有不为人知的风险。国际脊柱侧弯学会委员(SRS member)陶惠人说,脊柱侧弯手术,医生需要承担病人瘫痪、出现呼吸问题等风险,“脊柱侧弯手术是骨科手术中风险最大的,在医学范畴内,手术出血超过两三千毫升的,目前就是脊柱侧弯手术及肝肾移植手术。”梁益建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每天手术都很难,就像在青藏线的悬崖边开车”,但他又将话锋一转,“我不收这些病人,谁收?”

      据公开报道,20xx年至今,由梁益建主刀的脊柱畸形手术已经超过千例。另据西南交通大学附属医院统计,20xx年至20xx年间,梁益建在该院治疗的脊柱畸形患者达507名,其中,417人已术后出院,余下90人目前正在接受治疗。

      智善公益基金会与全国20余家公立医院具有合作关系,“三医院收治的脊柱畸形患者,有75%是北、上、广大医院告知无法手术的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手术难度高、风险大、治疗时间长。”作为在全国范围长期救助家庭贫困脊柱畸形青少年的智善公益基金会执行秘书长,苗强说,“梁益建的勇气来自于对医学事业的敬重与执着。”苗强眼中的梁益建是位勇士,“勇于探索医学高峰,挑战高难度的手术”。

      据悉,梁益建在治疗病例上已经囊括脊柱畸形的所有类型,突破了国际公认的极重度脊柱畸形手术三大禁区:极重度脊柱畸形、合并脊柱畸形和合并心肺功能衰竭。20xx年2月,梁益建发表在国际脊柱顶级杂志《Spine》的一个病例,以“无一问题提出”状态全文发表,打破了该杂志在审稿时会针对每篇文章提约20个问题的惯例。

      在每一天不断发生的工作细节中,梁益建的“勇气”源自对己对人的“严格”。

      “严格”是对时间的管理。梁益建常常晚上7点之后带着病人的片子回家研究,每天凌晨2点睡觉,而午夜12点之后是他的练拳时间。梁益建举起右掌缓缓地在空中虚画出一个圆,圆圈末了,化掌为拳,出拳带风,“太极讲定,定下心,才能在手术台上处变不惊;太极健身,才能支撑七八个小时的手术。”早上7点半,梁益建又准时出现在办公室。7点45分,当很多病人睡眼惺忪的时候,骨科医生办公室里已经热闹起来。36位医生护士立定,骨科交班5分钟后开始。

      根据医院相关规定,各科室每日上班时间为上午8时。“梁主任每天早上7点30分就会抵达病区,医生、护士也不好意思太晚。自然而然地,我们成了全院最早上班的科室。”包括护士长陈澜在内,每日上午7时50分参加交班的医生、护士超过30人。以30人每人每天多出10分钟的工作时间计算,骨科的医生护士每天共额外投入5小时为患者服务。医生护士额外的时间投入,一年超过1000小时,相当于50天。每天,梁益建要巡房两次,除了上午的常规巡房,手术后,他总要到病房走走才能安心。“我们做的手术太难,很多都是全国罕有的,现在的检查手段有限,没有经验参考,有5%不可控的风险,要小心。”梁益建说。

      梁益建对医生的严格要求在科室是出了名的。为治疗脊柱畸形患者,骨科成立了多学科协作治疗组,骨科、呼吸、神经等不同专业背景的医生都是成员。人称“大师兄”的胡正军从20xx年就跟着梁益建学习,“主任要求我们晚上12点再睡觉,多一点时间看文献。”被称为“劳模”的汪飞,2年半前加入小组,家住医院对面的他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当天有手术,晚上10点就会到骨科ICU转一圈,看看做完手术病人的情况,然后发条短信给梁益建,“我不来看,主任也会来看。”

      “梁爸爸给我们重生,挺直脊梁实现梦想”

      “主任要求我们晚上12点再睡觉,多一点时间看文献”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美国著名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同时也是众多医务工作者的座右铭,放在梁益建身上十分妥帖。他对病人的爱心和同情心,理解和宽慰,有时比手术刀和药物还更有效。

      上午9时,骨科医生的大办公室里,8个打着牵引支架的脊柱畸形患者沿着沙发边依次站着。骨科的医护人员给他们取了个“萌萌哒”的名字——“天线宝宝”。待梁益建从病区查完房,拿着盛满扳手、螺母、螺帽等工具的纸盒子走进办公室时,大家微笑着,眼神随着梁益建的身形移动。来自云南的张映清排在队首,梁益建从一堆螺母中挑出一把10号的扳手,开始拧动她身上固定支撑杆与头盆环的螺母。张映清紧咬着牙关,紧绷着,尽量不让身体发抖。她的头部、腰部分别套着一个钢环,用四根高过头顶的支撑杆连接固定。通过头盆环的牵引,让弯曲的脊柱慢慢拉撑。为了将头盆环固定在脑袋上,钢环上的每根钉子都穿过了头皮。

      梁益建迅速翻动着手腕,尽量让拧动的速度变快。每调一颗,梁益建便后退半步,双手*白大褂的口袋,猫着腰,伸着脖子,观察张映清的牵引架是否*衡。嘴里看似随意地询问着张映清的情况,“现在能爬几楼了,心率要注意控制在140以下,每天两个鸡蛋吃没有?”梁益建指了指张映清,面向办公室里的其他病友,“她老公挺帅的。”张映清双手攀着头盆环,腼腆地笑了。

      私下里,常有“天线宝宝”喊梁益建“梁爸爸”。在梁益建的个人网站上,有一位哈尔滨脊柱侧弯患者术后出院,发帖感谢梁益建,“您不仅是我们的主刀医生更像是我们的爸爸……对于梁爸爸,医生不仅是职业,更是一种治好更多人的信仰。梁爸爸给我们重生,挺直脊梁实现梦想……”病友圈内传言,“梁爸爸”收了个病友做干女儿,让好多病友羡慕。有人向梁益建求证,被直接驳回,“他们所有人都像我的孩子一样。”*日里送些牛奶、鸡蛋已是常事,梁益建还掏钱为他们办迎新春联欢会,专门请音乐老师教他们唱歌,每周两次。

      8年多前,梁益建正是凭借一颗同情心,发现、治愈了职业生涯第一位脊柱畸形患者。

      20xx年2月,在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中,梁益建前往盐源县做医疗支援。在泸沽湖畔的一家租车店遇到一个胸口近乎贴着大腿的人。他叫伍才林,坐在凳子上,只要一起身,头就往下栽,脊柱严重畸形,走路时眼睛只看得到地面。梁益建眼里的伍才林保持着一种“很痛苦的姿势”。当了多年骨科医生,第一次见到“驼”得这么严重的患者。“一看就是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弯曲近120度。”梁益建围着对方打量几圈,说了句“我可以做手术让你站起来”。

      见伍才林不相信,梁益建要来纸笔,边画边讲能让他站起来的原理。磨了40分钟,才让伍才林看到挺起腰杆走路的希望。电话征得院长赵聪同意后,同年5月,梁益建将伍才林接到了成都。经过13个小时的手术,这个不到130公分、十多年没躺着睡过觉的“驼背”*躺着被推出手术室,康复后身高达到178公分。伍才林给自己改名“伍才立”,铭记人生的转折。他和弟弟拿出全部积蓄并贷款70万元,在泸沽湖草海修了一栋两层的农家乐出租,当起了小老板。

      手术改变了伍才林的生活,也让其他的脊柱畸形患者知道了“梁益建”。短时间内,全国各地脊柱畸形患者蜂拥而至。梁益建的职业生涯由此转折,从一名普通骨科医生转而主攻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目前,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有90个“天线宝宝”正在接受牵引,等待手术,还有61个患者排队等着入院。

      “很多病友叫他‘梁爸爸’,没有发自内心的崇敬是叫不出来‘爸爸’这两个字的”

      疼痛、挣扎以及起伏的希望是脊柱畸形患者再熟悉不过的。有人说,医学是一种回应他人痛苦的努力,只有当医生在某种程度上了解患者的经历,治疗才能在谦卑、信任和尊重中进行。在梁益建的带动下,参与了解患者经历的人并不局限于医生,更包括了医生的朋友、医院、公益组织甚至患者自己。而治疗的效果,也在这些成员的深度参与之下拓展延伸。

      26岁的女大学生王丛歌患有先天性脊柱侧弯和心脏病,侧弯度数达到140度,身高仅有1.3米,手术费用需要16万元。由于家庭困难,入院不久,有热心病友告诉王丛歌:如果担心手术费,可以向智善公益基金会申请帮助。这是入住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脊柱畸形病人都知道的信息,也是老病友必向新病友传达的信息。原来,为了给贫困患者赢得更稳定的求助渠道,梁益建及其团队从20xx年开始与智善公益基金会展开了合作。

      智善公益基金会于20xx年10月在民政部登记设立,截至20xx年10月27日的数据显示,该基金会已向全国各地960位家庭贫困的脊柱畸形患者捐赠手术费2899.4万元。根据智善公益基金会执行秘书长苗强的介绍,目前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90名脊柱侧弯患者中,智善公益基金会的捐助比例达95%以上。20xx年11月至今,基金会已累计对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共149名患者提供捐助,捐助金额达558.8万元人民币。此外,基金会目前已确定对30名未入院的病患提供捐助。为什么将如此大比例的捐助投向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除了基于医院收治的大多是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这一背景外,事实上苗强更愿意分享一个故事。

      20xx年11月,为了让更多脊柱畸形患者获得实际帮助,苗强曾挨家拜访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有条件进行脊柱矫形手术的医院,并建立联系。与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建立联系后,苗强每年会到成都三四次,与病友待在一起。晚上,他常看到梁益建与病友聊天,“哪有一个医生,做了一天手术下来还为患者揉搓脊柱,很多病友叫他‘梁爸爸’,没有发自内心的崇敬是叫不出来‘爸爸’这两个字的。”苗强所见,梁益建对患者极为照顾,苦、痛、希望交织着的病房里,医生与病人、病人与病人之间变成了好朋友。

      如今,十多年没躺着睡过觉的伍才林,不仅挺直了脊梁看见泸沽湖的蓝天白云,还跟家人盖了二层农家乐当起老板;脊柱弯曲达153°的小伙子刘仁富顺利完成了手术,开始在资阳学习理发;曾经呼吸困难多次经历抢救的*,如今也已成家并有了可爱的女儿……自称为“小医生”的梁益建曾说:“我的病人,首先要让他们活下去。”在他的救治下,这些曾被告知“无法治愈”的脊柱畸形患者“活了”;在他的带动下,更多人的力量汇聚成爱的洪流,让脊柱畸形患者不仅“活了”,还能拥抱人生未来的更多精彩。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精简版 (菁选8篇)(扩展5)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观后感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观后感1

      今天晚上我看了感动*的颁奖典礼,非常感动。然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于敏先生 几十年为了国家的*事业深埋自己的职业,也不告诉家人。于敏先生就这样孜孜不倦的为国家贡献自己的知识。

      就这样,于敏先生就这样,为国家研制出了*的热核武器(*)。那时,他和钱学森一样,也是35名被留美的*华人。但于敏突破虫重重障碍返回祖国 ,为祖国贡献知识 的力量。

      我被于敏先生深深地感动,于敏先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我也应该学习于敏先生的精神品质。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精简版 (菁选8篇)(扩展6)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启迪心得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启迪心得1

      1948年春,叶嘉莹离开北*南下结婚,之后便再没机会见到顾随。叶嘉莹在怀念顾随的文章中这样写道:“(离开北*)三十年来我的一个最大的愿望,便是想有一日得重谒先生于故都。”然而直到1974年叶嘉莹第一次回国探亲,她才得知顾随早于1960年在天津病逝。

      关于婚姻,对于很多女人来说可能是人生的全部或者说绝大部分,但是对于叶嘉莹来说,只是不愿提起的一小段往事,尽管她不愿提起,然而这段婚姻还是给她带来了太多的不幸,1948年,叶嘉莹在上海和赵钟孙结婚,对于这段婚姻没有爱情的基础,婚后也没有产生任何的爱情,两人的结合不过是叶嘉莹一时错误的选择,这一错,便错了一生。

      婚后两人没有住所,借住在大姑姐家,生下大女儿后,初为人母的快乐还未来得及享受,丈夫就因思想问题入了狱,刚刚安下的家也被抄了个干净,叶嘉莹后来也连母带子的被抓入狱,后来她找到警察局长写了自白书出来,带着四个月大的孩子居无定所,借住在朋友家的过道上,晚上不敢早睡,白天不敢晚起,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

      为了生活她到处去找工作,同时去很多所学校任教,夜以继日的像个机器一样工作,勉强能够养活女儿和自己,丈夫出狱后,叶嘉莹还未来得及欢喜,另一个阴影立马笼罩上来,丈夫性情大变样,心理扭曲,对叶嘉莹多次实施家暴,在千难万险中都坚强的走过来的叶嘉莹,看见自己遍体鳞伤的.那一刻陷入了绝望,她多次产生了自杀的想法,却为了孩子不得不活下去。

      随着在教育界的成就越来越大,对诗词的研究愈加深刻,叶嘉莹的教学事业也逐步上升,由中学转到台湾大学任教,后来作为交换教师去了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任教,受到了很多外国诗词爱好者的喜欢。

      1966年,叶嘉莹带着两个女儿来到哈佛做交流者,她打算回国把父亲接到美国,在美国定居,不料遭到阻击,无法返回美国,只得去加拿大,再把女儿丈夫都接到加拿大,在加拿大那段时间,叶嘉莹一个人承受了很多压力,几乎要把她压垮。首先是语言关,加拿大的UBC大学要求叶嘉莹用英文给学生们讲授*古典诗词,虽然之前在美国的时候已经接触了英语,但是要用它来授课谈何容易,但是为了生计,她只得答应下来;

      第二个是生计,改居家拿大是突然之举,两个女儿要从美国接来加拿大,父亲也要接来加拿大,丈夫也要来加拿大,于是叶嘉莹独自一人到处找合适的房子,添家具和生活用品,这些繁杂的工作在对于一个身在异国他乡的弱女子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第三是家庭关系,错的人永远不能指望他会改变,尽管叶嘉莹无数次的容忍,宽容,沉默,丈夫既无用又大男子主义的恶劣性情丝毫都不知收敛,家内家外什么都做不好,那大男子主义的虚荣心和存在感怎么捍卫?那就家暴好了,通过对妻子发威来显示做丈夫权威的作风。这让叶嘉莹身心俱疲,她把所有的苦闷都写进了诗里:

      异国霜红又满枝,飘零今更甚年时。初心已负原难白,独木危倾强自支。忍吏为家甘*,寄人非故剩堪悲。行前一卜言真验,留向天涯哭水湄。独木危倾强自支,多么无助,多么无力又多么无可奈何呀!因为在授课方式和学术成就得到了UBC大学的肯定,不到半年时间,叶嘉莹就被授予了终生聘约,本以为一生的苦难已经结束,不料人生最大的痛苦还在后面,

      1971年,父亲因病去世,叶嘉莹悲痛万分,从此叶嘉莹的人生就没有了来处,写下一首挽诗《父殁》后,开启了自己的欧洲之行。老父天涯殁,余生海外悬。更无根可托,空有泪如泉。昆弟今虽在,乡书远莫传。植碑芳草碧,何日是归年。好不容易走出了痛失慈父的痛苦,好景不长,1976年春天,她的大女儿又出事了。在送母亲去机场参加亚洲学会回来的路上,夫妇俩开车经过一个十字路口时出了车祸,双双身亡。女儿的骤然离去,让叶嘉莹的人生猝不及防,她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见任何人,她知道:

      人与人的理解谈何容易,哪里有什么感同身受。那切肤之痛旁人是无法想象的。因此,所有劝慰的话都是那么的乏力。既然如此,就不要浪费别人的时间和精力。她宁愿自己忍!她写下了一首又一首的哭女诗,在她人生最痛苦之际,又是诗歌给了她光明和安慰,或许是一个人一生要经历的灾难也是有限的,叶嘉莹之后的人生倒是没有什么大灾大难了,该经历的都经历了,再有什么也只是一阵小风罢了。

      1990年,叶嘉莹从UBC大学光荣地退休了。得知叶嘉莹退休后,国内不少大学,包括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都先后向她抛出了橄榄枝。但叶嘉莹思来想去还是决定留在南开大学。南开大学决定建立一个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由叶嘉莹担任研究所所长,叶嘉莹开始雷厉风行的去海外筹款,还把自己在美国领到的九十多万人民币退休金捐赠出来,设立了“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她由衷地希望领到奖学金的同学,所看到的不仅是这一点微薄的金钱,而是透过“驼庵”的名称,了解到薪火相传的重要意义和责任。

      南开大学也对这个一生漂泊,半世艰辛的老先生做出了回报,为叶嘉莹先生在南开大学校园里修建了一座以她的号为名的四合院式的书院——迦陵学舍,以此作为叶嘉莹的归宿,庭院种满了莲花,莲心不死,先生永在!